俄媒称:战争若爆发中国或遭包围,对中国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止于战争,而是之后那些制

史记越玉门 2025-11-05 10:23:20

俄媒称:战争若爆发中国或遭包围,对中国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止于战争,而是之后那些制裁和封锁!要知道,西方总是想借各种机会来遏制中国,但最后却发现,每次中国都能找到出路,反而是他们自己总是被围堵!   西方对中国的围堵可不是新鲜事,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末就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专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技术封锁,上万种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被列入禁运清单,集成电路这类关键产业刚起步就遭到扼杀式限制。   巴统组织解散后,1996年西方又搞出《瓦森纳协定》,40个成员国延续封锁政策,军民两用技术和军品两大清单,把半导体、计算机、航空电子等关键领域都囊括在内,中国90年代的908、909工程采购设备时就多次被卡脖子。   这么多年过去,西方的封锁手段换了一波又一波,但遏制中国发展的心思从来没变。   现在的围堵重点集中在技术和产业领域,芯片行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西方试图用技术壁垒把中国挡在高端制造门外。   可他们没料到,2025年上半年国产芯片在车身控制单元、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中端领域的渗透率已经达到67%,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提升至35%,国内TOP10车规级芯片制造商去年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占全国新能源汽车芯片市场份额的68%。   不仅如此,国内半导体龙头企业已经完成7纳米车规级制程工艺突破,计划年底前建成年产10万片的高端芯片产线。   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逆势增长,2024年整车消费额超过2万亿元,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增长超30%,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 船舶制造领域同样亮眼,2025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1.7%、68.3%和64.9%,出口船舶金额达245亿美元,全球领先地位稳固。   西方的围堵本质上是霸权焦虑作祟,他们习惯了掌握技术和市场的话语权,无法接受中国的崛起打破原有格局。   中国能一次次突围,核心在于没有被封锁吓倒,反而把压力转化为自主创新的动力。   相关部门通过“负面清单+白名单”机制规范行业生态,清理低效重复投资项目,引导资本向关键环节集中,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营收的18%,远超传统制造业。   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让中国在关键领域能持续发力,不急于求成但步步为营。   西方总觉得能通过极限施压延缓中国发展,却忘了中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仅AI芯片市场每年规模就接近500亿美元,这个巨大的市场空间足以培育本土企业成长。   更有意思的是,西方的围堵总是先伤到自己人。美国推动的芯片禁令,让曾经占据中国AI芯片市场95%份额的英伟达不得不100%退出中国市场,亲手把市场份额让给了华为昇腾等本土企业。   荷兰跟风对安世半导体下手,没想到这家企业是全球汽车芯片关键供应商,直接导致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面临芯片短缺危机,库存甚至不足以维持一个季度生产,欧洲汽车制造商集体向荷兰政府施压。   荷兰国内民调显示,高达88%的民众支持减少对美国的军事依赖,原本想围堵中国,结果搞得盟友离心、企业受损,自己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这种反噬不是偶然,而是违背经济规律和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技术封锁只能暂时奏效,却挡不住创新的脚步,更拦不住市场的选择。   中国的发展逻辑从来不是跟谁对抗,而是做好自己的事,西方越是围堵,中国越能沉下心来突破关键技术。   所谓的封锁,最终都变成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催化剂,让产业链供应链更具韧性。   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对手,而是在压力下不断成长,在封锁中开辟新路。西方应该明白,全球化时代,合作共赢才是正道,试图用围堵遏制别人,最终只会被时代所围堵。   围堵从来不是遏制发展的枷锁,反而会成为突破自我的阶梯,实力才是打破一切封锁的底气。   大家觉得西方接下来还会在哪些领域试图围堵中国?中国又该如何继续保持突围势头?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阅读:72

猜你喜欢

史记越玉门

史记越玉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