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省”这个称呼不够准确,我认为有必要纠正一下,准确的叫法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中国”这个词有时候容易给那些坚持“中华民国”说法的人留下可乘之机,试图把“中国”理解成同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的意思,但这种想法不成立,国际社会早已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代表政府。 1971年,纽约联合国大会的投票结果直接让台湾在世界上失去了代表中国的资格,这场投票把中国的席位彻底交还给北京,也让很多国家不得不重新考虑和谁打交道。 曾经和台湾是“朋友”的国家一个接一个和北京政府建交,大家签协议时都把“只有一个中国”写得清清楚楚。对台湾来说,能撑住的外交空间一下子就缩水了。 1943年开罗会议那个宣言,直接要求日本把台湾归还中国,两年后波茨坦公告再一次明确了这个结论。 日本投降后,台湾回到了中国怀抱,这一过程有清清楚楚的国际文件撑腰,谁也找不到空子钻,而这些历史留下的证据,至今还是铁板钉钉地立在那里,丝毫没变。 后来内战一结束,台海两岸变成了各干各的局面。可这种分隔只是在制度和行政上的分歧,经济上却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因为大陆市场太大,台湾企业赶着抢滩登陆,两地生意越做越大,从手机到零件,大家分工明确,利益密不可分。要是把这些联系突然斩断,受伤的绝不仅仅是对岸,对台湾自身的影响也不可小看。 大陆吸纳了大量台企的投资,整个供应链你中有我,谁都很难彻底剥离。经常能看到台湾企业老板两边跑,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因为生意离不开大陆这块市场,大陆的变化也不断吸引着台湾年轻人去挑战新机会,两岸间的互动变得越来越多。 不论再怎么说各自的政策,普通百姓用着差不多的口音,过着类似的节日,台剧、大陆剧来回播,连歌手跨界合作都成了常态。 有些习惯其实不用说,大家心里都明白那种亲近感。每一次两岸交流的机会,总会激起一波舆论热潮,有时还带动很多话题,距离在慢慢缩短。 曾经还和台湾保持外交关系的国家,纷纷选择和大陆建立新关系。有的国家原本和台湾往来密切,但生意做大后就转向了大陆。 像中美洲、非洲、太平洋这几个角落,很多小国家也渐渐转变阵营,这让台湾的“朋友”名单越来越短。 凡是向中国靠拢的国家,无一例外都会在文件里强调只有一个中国,这也是大陆划下的“底线”。 说到底,是“一个中国”原则在世界主流舞台上站稳了脚跟。不管谁想挑战,光是历史文件和国际大局就让他们很难走得通,大多数国家选择遵守都是权衡利弊后的结果。现实中的经济、外交实力,就是让台海关系不断生出新变化的主要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