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韩国教授评:韩国人才流失严重,应借鉴中国经验】大批理工科人才要逃离韩国海外

微曼说世界 2025-11-05 17:11:15

【在华韩国教授评:韩国人才流失严重,应借鉴中国经验】大批理工科人才要逃离韩国海外新鲜事热点现场

韩国知识界的讨论依然被20世纪的幽灵所束缚。在探讨科技版图时,我们的目光总是习惯性地越过太平洋投向美国。然而,当我们还在旧地图上追寻昔日霸权时,世界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因为中国已在诸多方面超越了美国。诚然,从多项指标来看,美国仍是世界最强国家。但在科技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定未来的核心技术领域,美国已不再是世界第一。这并非遥远的预测,而是已经降临的现实。

中国的崛起绝非偶然。这是数十年周密的国家战略、天文数字般的投入以及如黑洞般吸纳人才的强力政策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中国科技最显著的力量源于其压倒性的投资规模及其成果——研究产出。2024年中国研发总支出突破3.6万亿元人民币(约合720万亿韩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68%。最关键的是,这并非一时之投入,而是数十年如一日国家意志的体现。

中国:从人才流失受害国到受益国

巨额投资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研究格局。在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中,中国于2023年首次超越美国位居榜首,而仅一年后的2024年,更将与美国差距拉开至四倍以上。

这一成就超越了研究者个人能力,是体系的胜利。全球十大研究机构排名中,如今有八到九家来自中国。尤其中国科学院以压倒性优势超越排名第二的美国哈佛大学,稳居全球顶尖研究机构之列。这标志着中国的科研实力不再局限于特定领域或少数精英,而是已在国家层面实现系统化、广泛性的扎根。

中国科技战略远不止于增加论文数量。他们正系统性地抢占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计算、太空探索等将决定21世纪全球经济与安全霸权的"战略高地"。中国现已建成可与美国分庭抗礼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清华大学等顶尖学府已成为孕育智谱AI、百川AI等世界级"AI猛虎"的摇篮,其大语言模型与OpenAI的GPT-5性能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尽管民间投资规模尚不及美国,但政府主导的基金与补贴有效扶持了被民间资本忽视地区的潜力企业,全面提升国家人工智能实力。十年前尚处落后的中国生物技术市场,如今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50%,预计2030年代初将成长为数千亿美元规模的市场。中国发布504量子比特超导量子芯片"天衍504"突破500量子比特大关,通过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太空探索领域。

中国科技政策的点睛之笔当属人才战略

为逆转整个20世纪高级人才流向美国的趋势,中国政府设计的"千人计划"及其后续项目堪称重塑全球人才格局的宏大工程。2002年时,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中92%选择留美。千人计划正是为扭转此趋势而启动。截至2017年中,仅该计划就吸引7000余名顶尖科学家回国或来华。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回国后的蜕变。据《科学》杂志等研究显示,这些学者的论文发表生产力较留在海外的同行群体高出27%。尤其作为项目负责人的通讯作者论文数量暴增144%。这表明他们在中国并非简单加入其他团队,而是获得雄厚经费与资源支持,成为引领独立研究的领军者。

中国已完美实现从20世纪最大人才流失国到21世纪最大人才受益国的转型。中国科技发展并非零散政策的叠加,而是"投资-基建-引才-成果-强国-再投资"这一巨大良性循环生态的产物。这个已然启动的巨型齿轮,现已积累无人能轻易阻挡的磅礴惯性。

韩国理工科顶尖学者过半获海外邀约…83%来自中国

当中国这条巨龙腾空而起时,韩国科学正在缓缓沉没。国内顶尖人才外流虽非新鲜事,但流向中国的趋势表明问题已演变为不同量级的危机。这既源于外部吸引,更折射内部病理性排斥的严重程度。韩国科学界的人才流失是体系崩溃必然引发的灾难。

韩国科学技术翰林院5月3-14日对200名正式会员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令人震惊:61.5%受访者近五年收到海外研究机构入职邀请,其中82.9%的邀约来自中国(见图表1、2)。更严峻的是,获邀者中42%已接受或正积极考虑离职,未获邀者中83%表示若获邀将予以考虑。这显示对国内科研环境存在深度不信任与不满。

最终韩国沦为明显的"人才输出国"。2021年韩国成为科技人才净流出国,尤其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净流出指数位列经合组织38个成员国中第35位,成绩惨淡。

科学家离韩的主因何在?传统认知中的高薪与先进设备仅能解释部分现实。翰林院调查显示,科学家考虑离职的首要原因是"缺乏退休后可持续研究的支持体系"(82.5%)(见表1)。这并非金钱问题,而是关乎尊重与理念。在此凸显出中韩两国对待科学家的根本视角差异。

中国将顶尖科学家尊为"国之瑰宝"并予以制度化。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制度绝非虚衔。当选院士即获得实质终身学术地位,退休后仍可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咨询、培养后进、影响政策制定,社会地位尊崇。

反观韩国,2005年曾雄心勃勃推出支持诺奖级学者的"国家硕学支援项目",但仅四年便悄然废止。这象征性事件表明韩国决策者将顶尖科学家视作短期"研究经费受惠者",而非需长期培育的"国家资产"。当中国在"奉请"科学家时,韩国却在亲手抛弃国宝。

不尊重科学家的文化必然衍生轻视科学的政治。2024年韩国政府未经与科学界协商,33年来首次将国家研发预算削减15%。此事不仅是预算问题,更是彻底击垮国家与科学界信任的重击。

政府虽迟来地承认该决定导致扶持新兴学者的小额"草根研究"项目全面废止、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大型项目等副作用并致歉,但破裂的信任难以修复。调查中科学家也将"缺乏持续性的国家研发投入"(57%)列为主因。加之韩国经费支持体系呈"赢家通吃"结构,阻碍长期稳定基础研究,迫使研究者陷入不稳定竞争。韩国人才流失正是政策失败、理念缺失与体系崩溃交织成的全面困境。

应致力于建设世界顶尖人才心向往之的国度

李在明政府虽将AI置于首位致力科技创新,但恢复被削研发预算不过如给撕裂伤口贴创可贴。当前危机需要根本理念变革——必须摒弃"如何留住科学家"的被动诘问,转向"如何建设让世界顶尖人才心向往之的国度"的主动求索。

笔者2008年离韩赴美从事博士后研究,后经加拿大来到中国,只是寻求最适合研究环境的必然结果。虽曾多次应聘韩国研究机构,但唯独中国认可我果蝇交配时间研究的价值。甚至当我提出开展蜜蜂遗传学研究的雄心壮志时,中国的科研院所也给予了积极支持。回顾在中国度过的这五年,是我能够完全专注于科研的最高效时期,这若是在韩国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忆起在美博士后期间所见:某韩国科技高官被问及人才流失时笑答"韩国科学家如鲑鱼,终将回游"。但现在这些鲑鱼没有归来——他们已成为"科学难民"。

金祐载 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中心教授

0 阅读:10
微曼说世界

微曼说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