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55,钱学森回国后,中科院每月给他发350元人民币,后来增聘为院士后,每月增加津贴100元,就是这450元工资,钱学森还总是认为太多了。 钱学森一生都有着独特的价值追求,他不看重个人金钱积累,更重视对国家和民族的奉献,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这句话精准概括了他的金钱观。 1955年刚回国时,面对350元的月薪他没有兴奋,反而感到十分不安,觉得这份待遇太重了。 钱学森所看重的“收获”,不是个人财富,而是国家对他的信任,这种信任对他来说既是荣誉,也让他觉得责任重大,甚至因薪资较高而产生“焦虑”。 他之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任教,年薪有几万美元,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回国后,他的工资在国内科研界是最高的,很快成了行业内的“顶薪”。 1957年,他被增聘为学部委员后,月薪加上100元津贴达到450元,这个数额甚至超过了当时十位大将的薪资,但每次拿到工资条钱学森都会皱起眉头,觉得“给多了”。 他清楚,当时国家刚成立不久,各方面都在恢复建设,物资并不富裕,这份高工资背后是人民对他的期待。 1964年,国家对他的信任更是超出了金钱层面——为他配备了专职食品安全员,这种特殊的保障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每一分收入都承载着国家的重托。 面对这样的薪资待遇,钱学森始终坚持把个人收入用在国家和他人需要的地方,1963年,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他主动给组织写信,请求降低工资。 他在信中说,自己和妻子蒋英的月收入加起来近500元,足够维持生活,希望能取消100元的津贴,同时按比例降低基础工资。 组织批准了他的请求,之后他的月薪降到331.5元,这个标准维持了很多年,钱学森主动降薪,不是刻意追求清高,而是真心想和国家共渡难关。 除了降薪,他还多次把个人奖金、稿费捐出去,1957年,他把《工程控制论》一书获得的1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到了晚年,面对上百万元的巨额奖金,他都没看支票,直接让秘书捐给了西部的治沙事业,他对同行和同事也十分慷慨。 和别人合著的七本书他分文不取稿费,全部给了合作者,看到单位里有孩子、生活困难的年轻同事,他常常把自己的稿费分出去,还直白地说“我工资比你高,你更需要这笔钱”。从这些举动能清楚看出,他始终坚持“钱要用在刀刃上”的想法。 钱学森的个人物质生活非常简朴,甚至可以说“节约”,一件中山装洗得发白了还一直在穿,北京家里的家具大多是单位配发的旧物件,饮食上也很简单,平时主要吃青菜豆腐,忙的时候就在实验室啃点干粮。 和简朴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不知疲倦的工作状态,学生们经常看到他深夜还在实验室攻关,甚至会亲自钻到满是油污的设备下面排查故障。 他的妻子蒋英原本是优秀的歌唱家,为了支持他的工作,放弃了自己的歌唱事业,全家一起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支撑。 钱学森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两弹一星”这样的重大科研成就,更有他这种重视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这种精神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让大家明白何为责任与担当。 主要信源:(上观新闻——钱学森26年前的工资单火了)

江上听风
钱老,立德、立功、立言,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