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1-05 19:08:24

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1月,全球船舶订单数据公布,韩国以146万修正总吨中的90万修正总吨占据62%的市场份额,而中国仅拿到27万修正总吨,占比19%,这一数据让韩国媒体纷纷报道造船业的“辉煌回归”,强调韩国重新夺回全球第一的位置。   韩国1月的订单主要集中在散货船和常规油轮等低附加值船型,这些船虽然吨位大,但利润空间有限,一艘船的利润甚至不及高端船型的零头,此外,大部分订单来自中小型船东,这类客户付款周期长,风险较高,相比之下,中国虽仅有27万修正总吨,但订单结构更具含金量,包括12万修正总吨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8万修正总吨的超大型集装箱船,以及7万修正总吨的高端化学品运输船,这些船型技术壁垒高,市场竞争激烈,只有少数船厂能够建造。   高端船型的利润远高于低附加值船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单船利润可达到3000万美元以上,而散货船的利润仅为其五分之一甚至更少,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订单大多来自国际大型能源和航运公司,比如壳牌和BP,这些客户付款及时,合作稳定,订单质量的差异,使得中国实际上在利润层面占据了明显优势。   韩国造船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产能的极限,三大造船企业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的船坞利用率已接近满负荷,手持订单排至2028年底,为了赶工期,许多船厂不得不雇佣临时工,甚至将部分分段建造任务外包给东南亚国家,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以缓解产能压力,但也导致了造船成本上升,同时增加了质量问题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中国船厂的智能化改造已经初见成效,江南造船等企业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数字化管理,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以江南造船为例,智能船坞实现了从船体建造到涂装和装配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效率比传统船厂高出20%,建造周期也缩短了15%,这使得中国船厂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交付高端船舶,为后续接单提供了更强的竞争力。   进入2月,全球船舶订单量有所下降,但中国的表现却格外抢眼,总订单量减少至120万修正总吨,中国拿下了其中的65万,占比升至54%,而韩国仅拿到30万,市场份额降至25%,订单量的逆转充分显示了中国造船业布局的优势,相比之下,韩国造船业的表现显得后劲不足,其在高端领域的竞争力也逐渐被削弱。   随着全球航运业向低碳化转型,氨燃料、甲醇燃料和氢燃料电池船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在这一趋势下,中国造船企业早已提前布局,完成了多项技术突破,比如建成全球首艘氨燃料动力散货船和甲醇燃料集装箱船,还掌握了氢燃料电池船舶的核心技术,相比之下,韩国在新能源船舶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市场对绿色船舶日益增长的需求。   中国在超大型集装箱船领域也实现了技术超越,在载重量、油耗和环保指标上,中国的产品全面优于韩国同类船型,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中国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国内船企赢得了更多高端订单,与此同时,中国造船业的全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巩固了竞争地位,从钢铁、设备到零部件,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船用钢板、螺旋桨、导航系统等核心配套的国产化率超过90%,相比之下,韩国在产业链上高度依赖进口,船用钢板主要从日本进口,导航系统依赖欧洲,这种依赖性使得韩国造船业在成本控制上处于劣势,仅零部件进口成本就比中国高出15%以上。   劳动力成本的差异也对两国的竞争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仅为韩国的三分之一,加上政府对高端造船业的补贴和税收优惠,中国船厂在价格上的优势非常明显,例如,同样一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中国船厂的报价比韩国低8%至10%,对于追求成本控制的船东来说,这样的价格差距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韩国造船业在2025年初的订单激增,更多像是一场短暂的“回光返照”,这些订单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领域,虽然一时提升了市场份额,但难以为其长期发展提供支撑,中国造船业凭借高端领域的持续突破和全产业链的深厚积累,不仅在订单质量上占据优势,还在效率和成本上具备明显的竞争力。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持订单量已达到860万修正总吨,超过韩国的780万修正总吨,重新夺回全球第一的位置,这一成绩并非偶然,而是中国造船业长期深耕高端领域、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结果,韩国造船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短暂领先,最终被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所超越。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