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报道,11月3日,在中俄两国总理的见证下,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与中国卫星导航系

巴斯历史集世界 2025-11-05 21:30:54

俄媒报道,11月3日,在中俄两国总理的见证下,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与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签署了新的合作路线图。 这可不是随便签个纸面协议就完事儿的,里面全是实打实的硬活儿,核心就是要让格洛纳斯和北斗这两套导航系统彻底 “搭上线”,不仅能互相兼容,还能凑一块儿补短板。 以后不管是民用设备还是专业终端,不用费劲切换系统,就能同时接住两套信号,信号弱的区域比如偏远山区、远洋海域,一套信号跟不上另一套立马补位,再也不用担心导航突然 “掉链子”。 要让两套系统好好配合,得先摸清底细,所以新路线图里特意提了要搞系统特性的监测与评估。 这背后是有真东西撑着的,之前建的联合监测评估平台早就跑起来了,能实时盯着两套系统的运行状态,小到卫星钟差、电离层延迟,大到整体服务完好性,都能精准捕捉。 最后还能拿出高精度的星历数据,把卫星轨道的误差控制在 5 厘米以内。这种级别的监测能力,才能确保后续的兼容和应用不出岔子。 监测清楚了,下一步就是把技术用到实处,卫星技术的联合应用才是最终的落脚点。这可不是局限在实验室里的摆弄,而是要渗透到两国的经济命脉里去。 比如跨境运输的车辆上已经装了能同时接收两套信号的终端,物流企业能实时盯紧货物动向;西伯利亚的电力巡线人员靠兼容终端跟管理中心随时联动,线路隐患一冒头就能发现。接下来还得往更多领域铺,让这套组合拳在更多地方发挥作用。 其实这次签新路线图,是在之前的基础上接着往前推,2021 到 2025 年那波合作早就攒下了不少家底。 联合时间实验室就是其中一个硬成果,能把两套系统的时间基准校准到一块儿,导航定位的核心就是时间差计算,时间对齐了,精度自然往上走。 天基增强系统测试平台也搭好了,能给卫星信号做 “强化处理”,不管是飞机起降还是船舶导航,都能拿到更稳、更准的服务。 最实在的还是互相铺起来的导航站网络,不是摆样子的空架子。俄罗斯已经在长春、乌鲁木齐、上海设了三个地面站,咱们也在俄罗斯的奥布宁斯克、伊尔库茨克和彼得巴普洛夫斯克布了点。 这些站点就像系统的 “眼睛” 和 “耳朵”,能精准捕捉卫星信号,帮着校准卫星方位,之前北斗缺海外站点导致精度受影响的问题,这下靠俄罗斯的广袤国土补上了;而格洛纳斯也能借着中国的站点提升信号覆盖,算是互相帮衬着把短板补上了。 格洛纳斯本身抗干扰能力就强,每颗卫星用的频率都不一样,别人想掐断信号没那么容易;北斗则在航天芯片上能自主,军用和航天领域的芯片供应稳得很,刚好能帮格洛纳斯绕开西方芯片禁运的麻烦。 现在两套系统往一块儿凑,卫星总数直接翻了倍,从各自 24 颗变成 48 颗,就算真遇上点意外,一套系统受影响另一套还能顶上去,生存能力直接上了个台阶。 这种合作不是一时兴起的搭伙,而是把各自的优势拧成了一股绳。之前的合作已经把基础打牢了,联合工作组推进的 10 个标志性项目都有了进展,这次的新路线图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再挖深一步。 兼容不是简单的信号叠加,而是从技术底层实现互通;监测也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形成统一的评估标准;应用更不是零散试点,而是要在两国各经济部门铺开成体系的服务。 说白了,这事儿从头到尾都透着股 “实在”,没有虚头巴脑的口号,全是盯着实际问题来的。 之前 2021 到 2025 年的路线图把该建的平台、该铺的站点都弄好了,现在新路线图接上力,专攻兼容、监测、应用这几个关键环节,一步一步把两套系统捏合成真正能用、好用的组合体。 以后不管是日常的导航服务,还是更关键的安全领域应用,这套中俄联手的导航系统都能拿出更靠谱的底气。 现在全球能拿得出手的全球导航系统就那么几套,这种深度绑定的合作算是独一份。 不是谁依附谁,而是各自拿出看家本事互相补台,之前攒下的成果已经摆在那儿了,新路线图一签,接下来就是往更深入、更实用的方向扎。 这种稳扎稳打的合作,比喊一百句口号都管用,毕竟导航这东西,拼的就是精度、稳定性和生存力,而这些恰恰是中俄这套组合拳最实在的优势。 参考资料:金台资讯《中俄总理第三十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全文)》

0 阅读:0
巴斯历史集世界

巴斯历史集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