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还是没阻拦住! 蒋万安这次终于硬气了一回: 11月5日外媒爆料,蒋万安当众宣布,正在跟大陆沟通双城论坛的相关事务,并且他还给出自己的态度:按照往例大概是在年底! 自2010年首届举办以来,该论坛并非普通城市交流活动,而是两岸在“九二共识”框架下少数常态化对话平台之一。 2024年民进党上台后,先是提出“审查论坛议题”,后又推动“立法院”拟定相关法案,试图为论坛设置“反陆”约束,本质是意图切断两岸官方沟通的“毛细血管”。 蒋万安此次坚决推进论坛,核心底气源于台湾民生的现实需求。2025年台湾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对大陆出口同比下滑12%,电子产业订单减少近千亿新台币,台南农渔民已通过街头抗议反映“芒果滞销、石斑鱼囤积港口”的困境。 反观2019年马英九时期,双城论坛后两岸签署农产品检疫协议,当年高雄莲雾对大陆出口增幅即达37%。鲜明对比之下,民进党“抗陆”主张已失去民众认同。 军事层面的微妙变化同样值得关注,2025年9月,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海开展联合巡航,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重点演练“两岸应急救援协同”科目,并通过媒体公开与金门、马祖的灾情通报机制。 这一信号明确:两岸民间交流若中断,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更将波及民生保障。蒋万安作为台北市长,对此不可能视而不见——若因论坛停办引发民生问题,其行政责任首当其冲。 蒋万安的坚决态度,蕴含精准的政治考量。2026年台北市长选举仅剩一年,民进党已陷入“候选人荒”,前扁办主任陈淞山直言绿营“难寻可与蒋万安抗衡的人选”,吴怡农等潜在人选因政治经验不足普遍不被看好。 此时推进双城论坛,既能借民生议题巩固中间选民支持,又能激发蓝营基本盘对“两岸交流”的期待。 更关键的是,其延续国民党“维持现状”的模糊策略,既不明确提及“九二共识”,又以“城市互动”名义维系沟通渠道,与自身“两反三不三要”主张中“倡导交流合作”的核心立场高度契合。 民进党未能阻拦论坛举办,根源在于其阻拦逻辑背离民意与现实。“ETtoday 民调云”数据显示,72.1%的台北市民明确支持举办双城论坛,64.8%的民众认为论坛是两岸紧张局势下的重要对话渠道。 坚实的民意基础使民进党“扣红帽”的传统策略彻底失效——当台南农渔民举着“要销路不要政治”的标语抗议时,绿营“论坛卖台”的论调更凸显其脱离民生的本质。 更致命的是民进党内部颓势,陈淞山指出其已出现“末日现象”,高雄、台南等传统票仓因党内矛盾陷入内耗,无法集中资源应对蒋万安的民生议题攻势。 论坛得以推进,亦得益于跨党派共识与民间力量的推动,蒋万安透露的代表团构成颇具深意:除台北市政府官员外,还纳入民众党议员张志豪,仅民进党拒绝派员参与。 这种“蓝白协作、绿营孤立”的格局,印证两岸交流已超越党派私利。工商界的施压同样关键,2025年台湾电子产业对大陆订单减少近千亿新台币,台积电、鸿海等企业联名致信台北市政府,明确要求通过论坛重启产业链对接谈判,经济刚需绝非政治操弄可阻挡。 两岸互动的微妙平衡值得关注。蒋万安虽强调“对等尊严”,但未回避论坛的政治基础——大陆国务院台办早已以“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明确交流前提。 这种“模糊中求共识”的策略,与马英九时期论坛后签署农产品检疫协议的思路一脉相承,既规避意识形态争议,又能落地民生成果。 从历史维度看,蒋万安的选择是对双城论坛核心价值的回归。自2010年首届举办以来,该论坛始终扮演“两岸官方沟通中断后的毛细血管”角色。 2019年论坛促成两岸冷链物流合作,使高雄莲雾保鲜期延长至15天,当年对大陆出口增幅达37%;2023年智慧交通议题对接后,台北捷运与上海地铁实现票务系统技术共享。这些成果表明,无论政治氛围如何变化,聚焦民生的交流始终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 民进党并非无动于衷,其试图通过“立法院”审议“两岸城市交流条例”为论坛设限,却遭台商总会公开反驳:“2024年因审批延迟,台湾损失23个大陆招商项目,再设限即是与经济为敌”。 产业界的反弹使绿营阻拦法案陷入停滞。更具象征意义的是,金门县长杨镇浯主动表态“愿率团旁听论坛”,彻底打破民进党“孤立大陆”的政治构想。 蒋万安坚决推进双城论坛的底气,绝非单一因素的偶然叠加。经济层面有民生刚需驱动,政治层面有选举布局支撑,民意层面有超七成市民支持,外部有两岸应急协同的军事信号背书。 民进党阻拦失败,本质是“政治凌驾民生”路线的破产。这场博弈表明,两岸交流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无论政治风向如何变化,以民生为核心的沟通渠道,始终符合民心与大势。 对蒋万安而言,年底论坛成果将直接影响其2026年连任前景;对两岸而言,这一延续十三年的交流平台,仍是维系良性互动的重要纽带。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