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印度不顾全世界的反对,强行吞并了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小国锡金。当时,印度觉得自己捡了个战略宝地,可三十多年过去了,印度人却开始叫苦连天,甚至后悔当初的决定,网友们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你强行吞并应得的下场!” 锡金的位置很敏感,它夹在印度和中国西藏中间。一开始,印度觉得拥有锡金可以把西里古里走廊这条命脉牢牢守住,东北地区不再暴露在薄弱地带,后方看起来很踏实。为此,印度不仅大幅增加驻军,在高原边界修了不少设施,还投入大量资金开发锡金。 但几十年下来,收获的不是想象中的战略红利,而是一连串难题:投入越来越多,看不到回头的钱,中央政府的补贴成了锡金经济的命根子。当地产业还是老样子,旅游和茶叶转不出大发展,年轻人毕业继续空等工作。 最初,这里的人多以藏传佛教为主,日子过得清淡。英国殖民那阵起,尼泊尔裔人口陆续迁入,印度独立后这股潮流不减反增。慢慢地,信仰、语言、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冒头,新移民成了多数,社会格局起了变化。 到了七十年代,一些群体对国王和原有制度不满,甘托克成了抗议的中心,社会复杂度直线上升。正是这种人心不稳,让外部势力容易介入,印度便顺势推进了自己的计划。 1973年有人闹事,印度借机派军队进场,主政权力被印度牢牢掌控。1975年春天,锡金国王被带走,他的家庭被严密看管。 公投很快在军队看守下进行,结果被宣布为绝大多数支持并入印度。这个消息放出来,外界反应很快,中国表明了明确反对,联合国场面一度紧张,但最后印度依旧将锡金写进了自家宪法。 吞并之后,原计划里的“战略保障”却越看越像“高原包袱”。补给压力大,驻军适应慢,边境的每一次摩擦都让印度不得不出更多兵力和经费。特别是没了锡金这层缓冲,面对中国时,压力全落到了正面。 经济方面的好处并未兑现,反倒是对外依赖加深,锡金的财政缺口全靠中央填补,老百姓对于坐吃山空的就业现状也越来越不满。 对于南亚地区来说,锡金这场并入游戏也让周边国家变得更警觉。尼泊尔、不丹这些小国不得不用更多心思来应对安全和外交,想方设法远离被“吞并”的阴影。中印关系因为锡金问题时常出现波动,贸易口岸虽有恢复,但双方信任度始终没有真正修复。 印度曾经以为自己利用地缘棋局获得了可靠的战略支点,结果却陷在补贴、军费和复杂人心之中。现实远比分界线更棘手,锡金变成了一个让人左右为难的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