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了。 据多家外媒,特朗普称不批准“战斧”援乌,理由是要顾及选民情绪,并强调并非畏惧俄方。 同步的舆论里,有俄方声音放出警告,称一旦“战斧”出现在战场,可能触发更强烈报复,相关说法尚未得到更高层面的进一步确认。 2015年,长剑-10A在阅兵中公开亮相,国内对巡航导弹作战应用有直观认识,这类武器射程远、命中精,跨境使用的敏感度更高。 对照乌克兰战场,英法援助的“暴风影”和“SCALP-EG”已被使用,射程在数百公里级,主要打击后方设施,尺度仍可控。 资料显示,“战斧”主要为海基发射,射程上千公里,若转为陆基或由他国平台发射,外溢影响会更大,升级风险更高。 2022年,东部战区多次发布低空来袭目标拦截画面,分层防空和反巡航科目常态演练,说明这类威胁并非无法应对,只是门槛高。 放到乌军防空体系对比,NASAMS、爱国者、IRIS-T等拼接运行,弹药补给吃紧,面对密集反击时承压明显,这限制了长期消耗。 时间往前推到2023年,外界报道美方已向乌提供ATACMS,部分型号射程可达约300公里,克里米亚方向多次出现远程打击痕迹。 与ATACMS相比,“战斧”的平台、数量、部署方式更复杂,牵涉更多参与方,任何一步走快,都可能让参与者卷入更深。 回到特朗普这番话,表面在讲选民情绪,实质是在给自己留出回旋空间,把高敏感度武器排除在清单之外。 这事的看点不在口号,而在清单边界:远程高威力武器越过边界,局面就越难收。 稳住边界,控制节奏,才是避免意外升级的关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