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印度商工部对外宣布了 2025年11月4日,印度商工部发布公告,正式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新加坡和美国的丁基橡胶(Halo-Isobutene-Isoprene Rubber, HIIR)发起反倾销调查。 这已是印度今年发起的第七起对华反倾销调查。仿佛听见新德里办公室里打印机嗡鸣,又一摞调查文件堆上案头。橡胶轮胎市场的硝烟从未散去,只是这次的火药味格外刺鼻。 丁基橡胶看似陌生,却时刻包裹着我们的生活。从汽车轮胎到医用瓶塞,从建筑防水到体育器材,这种特种橡胶默默守护着现代工业的脉络。印度市场每年消耗约12万吨丁基橡胶,本土产能却不足三成。 中国制造的丁基橡胶正以更优的性价比赢得市场。数据显示,我国卤化丁基橡胶自给率从五年前的不足40%跃升至68%,出口量三年增长三倍。这不是倾销,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 反倾销大棒挥舞的背后,藏着印度橡胶产业的焦虑。塔塔化学等本土企业长期受困于设备老化、工艺滞后,产能利用率始终在低位徘徊。保护主义从来治标不治本。 还记得2018年那场中美欧之间的丁基橡胶贸易战吗?当时对中国征收的高额关税,最终导致美国下游企业多支付了26%的原料成本。历史的教训就摆在眼前。 印度汽车产业正在电动化转型的关键期,对优质橡胶的需求将持续攀升。若调查最终裁定征税,每辆印度国产电动汽车的成本可能增加3000卢比。这笔账,不知印度监管部门可曾算过? 全球化不是单行道。当新加坡的石化巨头和美国橡胶商同样被卷入调查,这场贸易争端已然演变成多边博弈。新德里的决策者或许该重新审视"印度制造"与全球供应链的关系。 我们理解各国保护本土产业的初衷,但贸易救济措施不该成为常态。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的专家说得在理:"公平竞争才能推动行业进步。" 这场调查将持续十二个月。期间,印度进口商可能被迫寻找替代供应商,而全球市场难有谁能填补中国制造留下的空白。最终受伤的,还是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