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小常宝”齐淑芳带领30名演员留美不归,背叛祖国抛弃丈夫,并恶狠狠对丈夫说:“在美国刷盘子都比国内赚得多!” 2015 年纽约京剧团后台,齐淑芳对着镜子系上玉带,“小常宝” 戏服的刺绣泛着光。 她抬手比划了个亮相动作,镜中映出白发,却想起 1988 年初到美国时,戏服上的补丁。 那时她攥着皱巴巴的美元,在纽约街头找廉价住处,连啃三天面包的滋味还在舌尖。 这一生与京剧的纠葛,藏着初到美国的狼狈,也藏着后来咬牙撑出的光亮。 1943 年齐淑芳出生在西安京剧世家,爹是武生,娘是旦角,家里总飘着西皮二黄。 她三岁跟着哼调子,五岁踩板凳够梳妆盒,模仿娘画脸谱,眼里满是对京剧的痴。 大哥齐英才是上海京剧院副院长,见她有天赋,六岁教她压腿,疼得她哭也没松劲。 大哥说 “想成角儿就得忍”,这话她记了一辈子,却没料到日后在美国要忍更难的苦。 1959 年,16 岁的齐淑芳考上上海戏曲学校,拜武旦名家张美娟门下。 张美娟对她严得很,旋子没站稳就用竹板打腿:“再来!直到对为止。” 她每天天不亮练功,摔得身上青紫也不吭声,两年后凭功底演活 “小常宝”。 首场演出满堂彩,她站在台上谢幕,以为往后的路都会顺着京剧铺展开。 1964 年,齐淑芳在毛泽东面前演出,唱到 “只盼着深山出太阳”,掌声震耳。 周总理夸她 “有股子劲儿”,梅兰芳也说她 “是武旦好苗子”,她成了上海京剧团台柱子。 走到哪儿都有人喊 “小常宝”,她以为会在国内把京剧唱到老,没料 1988 年的美国之行会改道。 1978 年,齐淑芳嫁给剧团老生龚国泰,他性子老实,主动包了家务。 她忙演出累得倒头睡,龚国泰悄悄揉腿、烫戏服,同事都羡慕她找了好伴侣。 1988 年剧团赴美演出,龚国泰把名额让给年轻人:“你是台柱子,去好好展示京剧。” 她带着三十多人出发,没成想这一去,竟把自己逼进了异国的绝境。 纽约首场演出掌声持续十分钟,有人劝她 “留下发展好”,她没跟国内商量就拍了板。 二十多个团员跟着留下,包括丁梅魁,只有几人回国。 消息传回上海,龚国泰电话里手发抖:“你真不回?”她只说 “对不起”,挂了电话就后悔,可话已出口,只能硬着头皮找路。 初到美国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住处,三十多人挤在小旅馆,一天房费就快花光积蓄。 第一场商演只来十几个华人,收入不够付场地费,团员们开始慌了神。 钱越花越少,团员们开始散伙,最后只剩齐淑芳、丁梅魁和三四个老团员,连廉价旅馆也住不起,只能睡公园长椅。 为了挣饭钱,齐淑芳去餐馆洗盘子,洗洁精泡得手脱皮,也不敢停下。 有次刷碗时想起国内舞台的灯光,眼泪掉进泡沫里,她赶紧抹掉怕人看见。 攒了点钱就租小剧场演出,观众还是寥寥,最惨时连化妆油彩都买不起,用胭脂代替。 她看着镜中简陋的妆,想起以前在国内,每次演出都有专人打理,心里又酸又涩。 1995 年,华裔钢琴家殷承宗偶然看到他们的露天演出,觉得京剧不该被埋没。 殷承宗动用人脉,帮他们联系上百老汇剧场,《智取威虎山》连演二十场爆满。 美国政府给她发 “京剧传播贡献奖”,她站在领奖台上,想起初到美国啃面包的日子,眼泪差点掉下来。 这一天,她等了七年,终于在异国的舞台上,把京剧的光重新亮了起来。 2008 年,国内邀请她回来交流,她犹豫半年才答应,下飞机穿了戏服改良款。 主办方带她去上海京剧院,年轻演员围着问 “在美国怎么教京剧”,她讲得投入。 有人问 “当年为什么走”,她沉默了;提出见龚国泰,却传来 “各自安好” 的话。 后来知道龚国泰再婚生女,在剧院教孩子唱戏,她去西安老家,邻居说 “爹妈走时还念你名”,她在坟前跪到腿麻。 如今,79 岁的齐淑芳还在纽约打理京剧团,每年带学生回国交流。 她在西安捐了京剧培训班,用张美娟教她的方法教孩子,想把京剧的根扎得更深。 龚国泰的女儿偶尔来看她演出,两人坐台下聊天,像亲人一样,解了当年的遗憾。 上海京剧院展览墙上,她的照片旁写着 “京剧艺术家,中美文化交流使者”。 有人提当年 “叛团” 的事,她笑着说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抽屉里放着两张照片。 一张是初到美国啃面包时拍的,脸蜡黄;一张是现在教学生的,眼里有光。 每天睡前她都看一眼,默念 “没丢京剧,没丢根”,初到美国的苦,早成了撑下去的底气。 这个从西安走出的名角,在异国摔过跟头,却始终把京剧揣在怀里,活成了自己的 “太阳”。 主要信源:搜狐新闻——32年前,那个家喻户晓的“小常宝”突然留美不归,如今现状如何? 孙焘主编——《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北方网——京剧表演艺术家齐淑芳:我永远是中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