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后悔都来不及啦。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访问中国,现在最难过的估计是立陶宛总统瑙塞达,立陶宛多次喊话,要恢复外交,加强交流。 但是我们没有惯着立陶宛,现在立陶宛总统瑙塞达看到自己的兄弟国家爱沙尼亚和我们加深了合作与交流,后悔都来不及啦。 说到这事,还得从几年前说起。2021年,立陶宛在对华政策上突然大转弯,允许台湾当局在其首都设立所谓“代表处”,而且还用了挑衅意味极强的“台湾”字眼。 这一下子踩了底线,中国外交部当时就明确表态,立即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方也把他们的大使撤回去。 紧接着,双方关系急转直下,原本正常的中立经贸合作也受到严重冲击。立陶宛企业出口受阻,国内不少商界人士开始感到后悔,但政治层面却继续装作“理直气壮”。 时间一晃快三年,局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立陶宛虽然嘴上还硬,但实际动作已经变了。从2022年开始,立方多次通过官方和媒体渠道表示愿意恢复与中国的外交往来。 甚至有议员提议重新审视之前与台湾的所谓“互动”,但中国方面一直保持冷静,没有顺着他们的节奏走。这也是符合我们一贯的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友好交流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 而与此同时,爱沙尼亚这边的动作就显得聪明得多。虽然爱沙尼亚也曾在某些问题上跟着欧美国家表态,但他们在对华实际交往中始终保持基本的理性。 这次外长查赫克纳访问中国,不仅是本国高层对中国的重视,更是一个信号:在当前全球格局变化的背景下,爱沙尼亚看到了与中国合作的潜力和必要性。 无论是绿色能源、数字经济,还是物流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都能提供他们急需的技术和市场资源。查赫克纳这次访问中国,并非突发,而是精心安排的计划。 他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外交高层,双方谈到了双方都关心的问题,包括中欧关系、地区安全、经济合作等等。尤其是在当前欧洲能源转型和数字化背景下。 中国的技术与市场优势对爱沙尼亚这样的中小国家更具吸引力。查赫克纳在访问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了希望加强与中国在多个领域的合作,态度可以说是务实又积极。 看到爱沙尼亚这波操作,立陶宛自然坐不住了。毕竟两国地缘相近,经济结构类似,原本在欧盟内部也算是“抱团兄弟”,现在爱沙尼亚在外交上另辟蹊径,明显是走在了前头。 瑙塞达虽然嘴上不说,但立陶宛国内的政界和商界早就开始议论纷纷:是不是该重新考虑对华政策?是不是该找个台阶下来? 只不过,他们现在面临的难题是,想回到过去那种正常状态,并不是拍拍脑袋说一句“我们愿意恢复关系”就能实现的。 说到底,外交不是儿戏,更不是临时拉郎配。中国一直秉持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讲求互利共赢,但也绝不会容忍任何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 立陶宛当初的行为,不仅伤害了中立关系,也让不少国家看清楚了价值观外交的代价。而爱沙尼亚则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 理性务实才是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正确打开方式。现在立陶宛想回头,就得先自己把之前的窟窿补上,而不是指望中国单方面给机会。 这几年国际局势可以说是风云变幻,地缘政治紧张、能源危机频发、供应链重组成为主旋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欧之间的合作在很多领域都是互补的。 光靠意识形态拉帮结派,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爱沙尼亚明显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选择了主动走出来,而不是等着别人拉一把。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查赫克纳的访问能顺利成行,而瑙塞达只能在新闻里看到热络的中爱互动。从这个角度看,立陶宛现在的处境确实有点尴尬。 当初高调得很,现在想低调回来都觉得没那么容易。其实国际关系就是这样,讲究的是信用、诚意和务实。不是说你今天说想好好谈,明天就能恢复成以前的样子。 中国始终欢迎朋友,但前提是你得真心实意,不能今天翻脸明天又装没事人一样。现在看起来,爱沙尼亚这一步棋走得不但稳,还可能在今后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而立陶宛要想重新找回跟中国的信任,恐怕还得花不少心思,也得拿出点实际行动来才行。不然等到其他中东欧国家一个个都恢复正常合作了,瑙塞达再后悔,恐怕也真来不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