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新当选的市长马姆达尼和副总统万斯一样,在演讲上极具感染力,他在胜选演讲中是金

律便利小店 2025-11-06 16:50:04

纽约新当选的市长马姆达尼和副总统万斯一样,在演讲上极具感染力,他在胜选演讲中是金句不断,并说出了这么一段豪言壮语:“纽约仍将是一座移民城市,一座由移民建造、由移民驱动的城市,而且从今晚起,将由一位移民领导。” 马姆达尼的身份背景本身就很有象征意义。他出生在乌干达,父母是印度裔,七岁才随家人一起搬到纽约。这个成长轨迹几乎浓缩了移民家庭在美国打拼的全过程。 从非洲到美国,从移民到公民,从普通人到市长,他的经历说到底就是纽约这座城市过去几十年不断吸纳、融合、重塑的缩影。 有趣的是,他并不是那种靠政商关系一路绿灯的人物。他的前几年政治生涯其实挺“草根”的,更多是靠社区组织和底层选民的支持一步步走上来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一上台就把移民放在了讲话的最前面。在纽约这个城市,移民从来不只是一个社会群体,而是一种城市结构的组成部分。 从餐馆、地铁、医疗机构到学校、快递系统、保安公司,移民撑起了城市的日常运行。在这一点上,很多人可能都低估了移民的作用。 或者说,习惯性地忽略了他们的存在。而马姆达尼的当选,其实就是对这种“看不见的贡献”给出了一个明确回应。 有意思的是,他这次胜选并不是靠传统意义上的“精英选票”。反而是大量的年轻人、新移民、少数族裔以及长期被忽略的低收入群体在背后给了他关键支持。 他们不一定都懂复杂的政策术语,但他们知道谁愿意听他们说话,谁在为他们争取应有的权益。这种政治动员方式。 和过去那些靠大金主、大媒体、大财团的候选人完全不同,也让美国城市政治的格局发生了微妙变化。当然也不是说马姆达尼一上任。 纽约就能立刻解决住房危机、种族歧视、公共交通老化这些老大难问题。但至少在政治表达上,他已经打破了过去那种“市长只能是某种模板下的人”的刻板印象。 这其实和前些年芝加哥选出第一位黑人女市长、波士顿选出第一位亚裔女市长是一个逻辑。城市越来越多元,领导人也必须越来越多元,否则根本无法代表大多数人的真实声音。 而他这次胜选的背景也很有意思。最近几年,美国在移民政策上争议不断,南部边境问题频频登上新闻头条,一边是德州政府大规模驱逐非法移民。 一边是纽约等大城市压力山大,不断呼吁联邦政府提供援助。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个移民出身的人能在纽约当选市长,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表达。 就像他自己说的,纽约不是因为移民多了而变差,而是因为没有好好管理移民而出现问题。这话虽然直白,但确实一针见血。 而且现在放眼全球,移民问题其实也是很多大城市的共通难题。从伦敦到巴黎,从柏林到多伦多,几乎每座大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平衡本地居民和新移民之间的资源分配”的难题。 但和这些城市相比,纽约的优势在于它本来就建立在移民基础上,它的城市性格就是包容和多元。所以马姆达尼才敢说那句“由移民建造,由移民驱动,由移民领导”。 这种话如果放在某些州,估计立马就被当成“政治不正确”,但在纽约却能赢得掌声。当然他也清楚,光靠语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他上任之后面临的压力会很大,纽约的预算赤字、治安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交通系统老化,每一个都是烫手山芋。 而且作为移民背景出身的市长,他还要面对更多来自保守派的质疑和挑衅。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上任至少在象征意义上,为纽约注入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一个来自乌干达的孩子,可以在纽约长大,然后在这里当市长,这不是童话,这是现实。这也让人联想到更早之前的历史。美国历史上,移民群体其实一直都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从爱尔兰裔、意大利裔到犹太裔、华裔,每一波移民都曾在刚到来的时候被排斥,但最终还是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顺便也改变了这个国家的面貌。 马姆达尼的故事和这些历史进程并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他是这一代人的代表。他的出现可能不会立刻带来什么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他至少让很多人重新相信了参与政治的意义。 在当下这个对很多人来说情绪容易低落的年代,一个会说话、愿意听人说话的市长,总归是件好事。纽约的故事从来就不是关于完美的城市治理。 而是关于不断尝试和不断包容。而现在,这个故事里多了一个叫马姆达尼的新角色,他不是救世主,但他可能是一个新的开始。

0 阅读:0
律便利小店

律便利小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