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是幌子,落户才是真”——最近深圳掀起的一场清查行动,撕开了部分外籍留学生“曲线移民”的遮羞布。37家被立案查处的小公司,清一色走的是“留学生家属探亲+空壳公司挂靠”的套路,把“人才引进”政策玩成了无本万利的签证游戏,也让网友直呼“这操作也太钻空子了”! 按理说,中国敞开大门欢迎外国人才,留学生毕业后想留下来发展,完全有正规渠道。 深圳的“孔雀计划”实施十多年来,早已用诚意证明了对人才的渴求:连续14年面向全球遴选顶尖团队,为300多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砸下近100亿元支持,如今已有12家受扶持企业成功上市。 就算是初出茅庐的青年留学生,也能享受“申办无忧”的便利——凭学历认证书就能直接申请引进,无需额外资格审定,还能同步办理工作许可和居留证件,为了让人才扎根,深圳甚至规划了22个国际人才街区,配套双语教育与医疗资源,目标把外籍人才占比提升至15%。 更别提出入境的便利政策,2024年大湾区人才签注签发量居九市之首,276万人次外国人入境深圳的数字背后,是城市对全球智慧的开放姿态,这些政策的本意是筑巢引凤,从来没给投机者留过缝隙。 可偏有人放着直路不走,等到毕业季临近,正规企业的招聘宣讲会懒得参加,转头就扎进代办机构的门槛,这些中介早就摸透了政策漏洞,打包好“一站式服务”:花几千块注册空壳公司,伪造与留学生的劳务合同,用“家属探亲”名义申请长期签证,再通过公司挂靠为其办理工作居留许可。 南山区查处的一家代办机构账本显示,他们按“套餐”收费,单人落户收8万,连带家属的“家庭套餐”要价15万,去年一年就做成了60多笔生意,更嚣张的是,有些机构还和写字楼物业勾结,一个虚拟注册地址能挂十几家空壳公司,社保缴纳全靠代缴,银行流水用假发票充数,把政策红利当成了提款机。 你以为这样的伎俩能瞒天过海?这次清查动用了大数据筛查,先比对企业注册信息与纳税记录,再交叉验证外籍人员的社保缴纳情况,那些“零申报、零流水、零员工”的“三零公司”立刻浮出水面。 执法人员在龙华区一栋写字楼里发现,某间10平米的隔间竟挂着7家同类公司的招牌,工商登记的法人全是来自东南亚某国的留学生,敲门无人应答,联系预留电话,对方一听是监管部门就匆匆挂断。更气人的是,有机构还想“批量操作”,一次性为20多名留学生伪造任职材料,妄图靠“法不责众”蒙混过关,结果被系统预警抓了现行。 这波操作看着精明,其实坑的是所有人。真正有技术的外籍人才可能因为名额被占、审核趋严而被挡在门外,深圳某芯片企业HR吐槽,他们引进的海外博士团队,因为同期挂靠案例激增,居留许可审批比往常慢了一个月,差点耽误项目进度。 “孔雀计划”这类政策的公信力也在被悄悄透支,那些靠技术突破拿到资助的团队,难免要被贴上“是不是走了捷径”的质疑标签,对城市而言,监管部门得耗费额外人力甄别真假,去年光是核查外籍人员任职真实性就投入了上千工时,无形间增加了行政成本。 更让人担心的是,部分人员借着落户拿到长期签证后,既不工作也不纳税,却占用着国际学校学位、医疗资源等公共服务,成了监管盲区里的“自由人”。 深圳这轮清查算是敲了个警钟,37家公司已被吊销执照,涉事人员的居留资格正在逐一复核,涉嫌伪造材料的还会被列入出入境黑名单,执法部门已经联动科创、出入境管理机构,打算优化审核机制:今后企业引进外籍留学生,必须提供连续3个月的纳税凭证和实际办公场地证明,还会随机抽查入职情况。 政策的善意不该被滥用,就像“孔雀计划”培育出的奥比中光那样,真正的人才带着3D传感技术落地,400人的团队里藏着麻省理工、伯克利的海归精英,这样的力量才是城市需要的。 城市的大门永远为真才实学敞开,但对钻空子的套路必须零容忍,那些想着走捷径的人,早晚会栽在自己的小聪明上。 你说该怎么进一步堵住这类漏洞,才能让真正的人才留得安心?评论区聊聊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