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毛主席与周总理双双身患重病,主席问总理:江山要谁来守? 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的湖南韶山农村,早年经历过辛亥革命的洗礼,那时他加入了革命军,亲身参与推翻帝制的过程。1918年,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这对他后来的道路影响很大。1921年,他作为创始成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从那开始就在湖南组织工人和农民运动,推动基层力量发展。1923年,他参与了国共合作,推动统一战线建立。1927年国民党分裂后,他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领导红军开展游击战。1930年,他组织红军反击国民党围剿,逐步扩大苏区范围。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成为党内的重要领导者。 周恩来1898年生于江苏淮安的书香家庭,早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求学。1919年,他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组织学生示威,推动思想启蒙。1920年,他赴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接触共产主义,并于1922年在欧洲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青年团事务。1924年回国后,他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参与革命教育工作。1927年,他组织南昌起义,建立革命军队。1928年,他参加中共六大,进入中央领导层。1931年,他抵达中央苏区,担任政治局常委。这些步骤让他在党内逐步确立地位,成为组织工作的骨干。 1932年赣州战役失利后,周恩来调整了军事策略,支持毛泽东的指挥方式,这为后续合作打下基础。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周恩来负责后勤和协调,确保队伍顺利转移。1935年遵义会议上,他主持会议,支持毛泽东担任军事领导,确立新的指挥体系。这次会议改变了红军的命运,推动革命向前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推动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合作抵抗日本侵略,他主要负责城市和外交工作。1945年抗日胜利后,他参与重庆谈判和东北战场组织,帮助解放战争推进。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两人共同领导国家建设初期的工作。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合作从早期革命就很紧密,毛泽东把握大局,周恩来处理具体事务,这种分工让新中国早年稳定下来。两人关系虽有起伏,但总体上互相支持,推动革命进程。到了1970年代,两人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周恩来早在1972年就被诊断出膀胱癌,但由于工作原因,治疗被推迟。他继续坚持工作,直到1974年6月入住北京305医院。那时癌症已扩散,他经历了多次手术,但仍通过电话和文件处理国家事务。毛泽东的健康从1975年初急转直下,行动不便,言语困难,但他对国家稳定一直很关注。 1975年,在病痛中,毛泽东向周恩来提出国家领导接替的问题。周恩来建议邓小平和李先念来承担责任,因为他们有经验和能力。周恩来在病床上口述指示,推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筹备。他强调人事安排,确保邓小平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李先念进入领导集体。这次会议于1975年1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通过了宪法修改草案,确认了这些任职。周恩来通过这些努力,确保国家领导架构平稳过渡,避免出现混乱。 周恩来的癌症从1972年诊断开始,最初是膀胱癌,后来扩散到其他部位。1973年,他接受了第一次手术,但病情反复。1974年住院后,他经历了多次治疗,包括切除肿瘤,但身体越来越虚弱。尽管如此,他坚持批阅文件,参与重大决策。毛泽东的病情包括老年性白内障、心脏问题和帕金森症状,从1974年底开始恶化,1975年他已难以正常活动。这些健康问题让两人意识到接班的重要性,周恩来的推荐基于对党内情况的了解,邓小平有军政经验,李先念在经济领域表现突出。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75年关键事件,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机构。周恩来虽未亲自出席,但他的报告被宣读,强调经济建设和稳定。邓小平在会上被任命为国务院第一副总理,这让他实际负责政府工作。李先念担任副总理,参与财政和规划。这些调整让国家在领导人健康不佳时保持运转。周恩来的最后努力体现了责任感,确保权力交接有序进行。 1976年成了转折之年,1月8日上午,周恩来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78岁。消息传出后,全国进入哀悼期,北京民众自发聚集悼念。1月15日,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覆盖党旗的遗体接受领导人和群众代表敬礼。7月6日,朱德逝世,进一步影响领导层。9月9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住所逝世,享年82岁。全国广播通报,各地组织哀悼活动。这些逝世让国家面临领导真空,但前期安排起到作用。 邓小平在1976年短暂调整后,逐步恢复工作。他推动教育改革,1977年7月主持恢复高考制度,这让许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政策转变。李先念参与财政政策制定,支持对外开放。这些举措让中国逐步走上新轨道,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设立经济特区,促进生产力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