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掷地有声地抛出一番话:“没有大国支持的政权注定会沦为

古今知夏 2025-11-07 09:58:55

近日,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掷地有声地抛出一番话:“没有大国支持的政权注定会沦为他国的殖民地,比起惨淡收场,我宁愿选择依附于大陆。”这话初听带着点刺耳的直白,却藏着这位商界大佬摔过跟头后的通透感悟,更折射出两岸关系里最朴素不过的现实逻辑。 如今叱咤全球代工界的富士康,起点竟是台湾新北市一条小巷里的小作坊。 上世纪 70 年代,这家小厂缺订单、缺技术、缺场地,台湾本土市场就那么大,产业链更是残缺不全,想做大做强简直难如登天。 郭台铭当时跑遍了东南亚,想找块能扎根的土壤,可要么是基础设施跟不上,要么是市场太小消化不了产能,兜兜转转始终没找到突破口。 直到 1988 年,他带着几个人踏进深圳龙华,才算摸到了成功的门槛。那时的龙华还带着乡村的青涩,可大陆的诚意藏都藏不住。 要土地,快速批复工业用地,平整好的场地直接交付;要政策,税收减免、通关便利一路绿灯;人才?本地高校定向培养技术工人,源源不断输送到生产线。 没人能想到,这片看似普通的土地,后来会变成容纳 30 万人的 “产业王国”。从芯片封装到手机组装,从物流配送至售后维修,这里形成了 “小时级” 响应的全产业链闭环。 苹果手机的零件刚从海外运到,不出半天就能进入组装线;客户临时调整订单,生产线当天就能切换方案。这种效率,放眼全球都难找第二个。 富士康的逆袭,从来不是单靠自己的本事,而是大陆用完整的工业体系、广阔的市场、实打实的政策支持,托举起来的。 而富士康的故事,只是台企扎根大陆的一个缩影。在昆山,5000 多家台企扎堆落户,仁宝、纬创这些鸿海系企业在这里建起了 “产业集群”。 上世纪 90 年代,昆山就盯着台湾电子产业转移的风口,提前建好了精密机械产业园、半导体配套园区。台企刚落地,就能找到上下游供应商,不用千里迢迢从台湾运零件;生产出的产品,转眼就能通过长三角的物流网络发往全国乃至全球。 可总有些台企不信邪,想着 “去大陆化”,跑到东南亚、墨西哥开厂,结果一个个栽了跟头。富士康印度工厂雄心勃勃要做 iPhone 核心组装,没想到当地供应链烂得一塌糊涂,零件要从大陆空运过去,物流成本直接飙升 30%。 折腾了两年,产能没上来,良率还比郑州工厂低一大截,亏损的账单越积越厚。纬创越南基地也想复制昆山模式,可找遍当地都找不到合适的精密模具企业,生产线经常因为缺零件停工,最后只能乖乖回头加深和大陆的合作。 反观留在大陆的台企,日子过得风生水起。郑州富士康砸百亿搞智能制造,引入工业机器人、AI 质检系统,生产效率一下提了 40%,这背后是大陆 5G、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支撑; 昆山台企和大陆科研机构联手攻关半导体封装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产品卖到了 20 多个国家; 工业富联借着大陆新能源汽车的东风,从电子代工跨界到智能智造,营收再上一个新台阶。 现在的大陆,早就不是单纯的 “生产基地” 了。 14 亿人的消费市场,让台企的产品不愁卖;完整的工业体系,让台企不用怕供应链断档;持续的技术升级,让台企能跟着一起进步。 2023 年大陆集成电路市场规模突破 1.5 万亿元,占全球 35%,台积电 18% 的营收都来自大陆订单;富士康大陆地区的营收占比更是超过 60%。 这些数字说明什么?说明大陆就是台企最坚实的后盾,是抵御全球市场风险的 “避风港”。再看国际局势,RCEP 生效后,大陆和东盟、日韩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 台企借着大陆这个 “中转站”,轻松接入 RCEP 红利,产品出口能少交不少关税,订单也跟着涨。 可如果脱离大陆,台湾产品想进 RCEP 国家,就得面对高高的贸易壁垒,成本上去了,竞争力自然就下来了。 郭台铭说的 “依附”,其实是看透了大势的明智选择。不是台企离不开大陆,而是两岸经济早就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那些喊着 “脱陆谋独” 的人,根本不懂经济规律,说白了就是在把台企往火坑里推。没有大陆这个大国支持,没有两岸产业链的深度绑定,台企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只能是任人摆布的棋子;台湾地区在复杂的国际格局里,也迟早会失去立足之地。

0 阅读:3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