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在清点战俘时,意外发现,有63名俘虏无人认领。正疑惑时,两个小兵突然大声说:“俘虏都是刘光子一个人抓的!”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1年4月,朝鲜半岛的早春还带着凛冽的寒意。 临津江战役的硝烟尚未散尽,中国人民志愿军187师的战士们已经踏上了新的征途。 雪马里地区地势险要,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 这里北低南高的特殊地形,让防守方占尽地理优势。 英国皇家陆军格洛斯特营在此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这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王牌部队,配备着先进的火炮和坦克,准备在此与志愿军一决高下。 战役在黎明时分打响。 志愿军采取正面佯攻与侧翼包抄相结合的战术,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终于突破了英军的防线。 溃败的英军士兵沿着山间小路四散奔逃,志愿军各部立即展开追击。 由于雪马里地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大部队难以展开,追击任务主要由小股部队执行。 时年三十出头的刘光子是187师561团的一名老兵,他带着两名刚入伍的新兵执行战场清扫任务。 这个三人小组沿着山沟仔细搜索,收集敌军遗弃的武器装备。 两名新兵虽然初次参战,但在刘光子的带领下,表现得沉着冷静。 正当他们行进到一处隐蔽的山坳时,意外发现了在此集结的英军格洛斯特营炮兵连残部,约有百余人。 面对人数远超己方的敌人,刘光子迅速做出决断。 他安排两名新兵占据制高点进行火力掩护,自己则单枪匹马冲向敌阵。 这一出其不意的行动完全打乱了英军的阵脚。 刘光子一边冲锋一边用机枪扫射,并投掷手榴弹制造混乱。 他机智地用中英双语大声呼喊,造成我军大部队即将合围的假象。 英军士兵在突如其来的袭击中陷入混乱,无法判断实际情况。 刘光子趁机喊话要求投降,大部分英军士兵在惊慌失措中放下武器。 但是当部分英军发现实际上只有一名中国士兵时,开始蠢蠢欲动。 刘光子当机立断,用机枪扫射试图反抗的士兵,迅速控制住局面。 最终,他成功俘虏了63名英军士兵。 在押送俘虏返回途中,他们遭遇了美军空袭和多次逃亡事件。 刘光子沉着应对,果断处置,最终将俘虏安全押回志愿军驻地。 当清点战俘时,这支63人的俘虏队伍无人认领,引起上级重视。 在两名新兵说明情况后,刘光子独擒众敌的战绩才得到确认。 格洛斯特营是英军历史最悠久的部队之一,成立于18世纪,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 该营因战功卓著,被特许佩戴双帽徽军帽,在英军中享有特殊荣誉。 在雪马里战役中,这个号称精锐的部队被志愿军彻底击溃。 刘光子一人俘虏整支炮兵连的事迹,更是让这支王牌部队蒙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 战后统计显示,此战共毙伤俘获英军58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20门、坦克3辆、枪支400余支,以及其他大量军用物资。 刘光子因突出表现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孤胆英雄"荣誉称号,并荣立一等功。 这一事迹在志愿军中广为传颂,成为朝鲜战场上的传奇故事。 这场战斗的胜利来之不易。 志愿军战士在装备落后、补给困难的情况下,依靠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刘光子的个人事迹,是朝鲜战争中无数志愿军英雄模范的缩影,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敢打敢拼、智勇双全的战斗作风。 雪马里战役的胜利,打破了英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志愿军的士气。 这场战役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更彰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强大的战斗力。 此役后,志愿军乘胜追击,为后续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光子后来受到斯大林接见。 当被问及如何一人俘虏众多英军时,他朴实地说:"当时就想着完成任务,已经做好牺牲准备,没想到敌人这么不经打。" 1952年,刘光子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58年转业地方工作后,周恩来还特意赠送他一支自动步枪作为纪念。 值得一提的是,被俘英军中有一人后来成为英国议员。 多年后他随团访华时,曾希望拜访刘光子,了解当年具体情况。 但因刘光子年事已高,健康状况不佳,未能如愿。 这段历史成为中英两国军事交流中的一个特殊插曲。 1997年,刘光子因病去世,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1999年,他的英雄事迹被拍成纪录片,所使用的冲锋枪至今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刘光子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战斗英雄的事迹,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它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 这种精神跨越时空,至今仍在激励着人们。 主要信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一人俘虏63名英军,“孤胆英雄”为何不报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