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欧洲估计都得被匈牙利外长这句话给噎一下,他说:“跟中国合作,不是可选项,是欧洲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2025-11-07 15:22:05

全欧洲估计都得被匈牙利外长这句话给噎一下,他说:“跟中国合作,不是可选项,是欧洲企业活下去的必选项!”   先说说欧洲工厂现在有多难。最要命的就是能源成本这把刀,直接架在了脖子上。根据4月的最新数据,欧洲TTF天然气价格折算下来约3元/方,而中国LNG到岸价才3.1元/方,看着差不多?   但欧洲是“零售高价”,中国是“批发稳价”,算上长期协议和国内产能,欧洲工厂实际支付的天然气成本是中国同类企业的三倍还多。这可不是小数目,对化工、钢铁这些“能源老虎”来说,等于直接把利润给烧没了。   德国巴斯夫被逼得没办法,今年不仅要关掉欧洲的小工厂,还砸20亿欧元赶工中国湛江的基地——这个总投资100亿欧元的项目,现在成了巴斯夫的“救命稻草”,毕竟在湛江开厂,单能源成本就能省出一半利润。   能源贵还只是开胃菜,生产端早就乱成了一锅粥。瑞典沃尔沃的轴承车间里,次品堆得快到天花板,合格率连七成的及格线都摸不着,老客户一看质量不稳,订单直接转到了中国的轴承厂。法国法雷奥更惨,原本忙碌的装配线闲得能长草,上个月直接裁了七百多人,负责人私下吐槽:“原材料涨、能源涨,产品卖不动还得降价,不裁员就得倒闭”。   这还不是个例,比利时的奥迪工厂干脆宣布关闭,3000多工人一夜失业;德国汽车行业一年就丢了5.15万个岗位,占了欧洲工业岗位流失总数的近一半。从北欧到南欧,只要是制造业集中的地方,几乎都能听见机器停转的声音和工人叹气的声音。欧盟总部还在雪上加霜。   布鲁塞尔出台的《关键原材料法》号称要“分散外部依赖”,实际上却是给企业绑上了新枷锁。为了达标,企业得花大价钱追溯原材料的“熔炼地”,光认证成本就涨了三成,中小企业直接被压垮。   欧盟还选了47个战略原材料项目,砸225亿欧元搞“自主供应”,可这些项目最快也要2030年才能见效,远水解不了近渴。更糟的是,配套的碳关税政策让出口雪上加霜,中国钢铁企业虽然也要承担成本,但人家有完整的产业链托底,欧洲企业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订单被抢走。   这时候再看西雅尔多的话,就知道有多实在。匈牙利之所以敢说这话,是因为他们早就尝到了合作的甜头——作为东西方企业的交汇点,匈牙利的汽车零部件厂靠着对接中国供应链,今年订单逆势增长了15%。   反观那些死抱着“意识形态偏见”的国家,日子过得一地鸡毛:德国大众上半年利润跌了三分之一,就因为美国加征25%的汽车关税,对美出口降了近10%,转头把生产线迁到中国后,立马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大订单。   其实欧洲制造业的病根,西雅尔多早就点透了:欧盟把合作“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亲手扼杀了自己的增长模式。俄乌冲突后跟风对俄制裁,搞垮了“西方技术+俄罗斯资源”的老体系,又不肯务实对接中国的供应链和市场,反而跟着美国搞贸易保护。   结果呢?美国关税砸了欧洲的出口市场,能源危机掏空了成本优势,自家政策又捆住了手脚,三重打击下,制造业不崩盘才怪。 有人说南欧的希腊、西班牙制造业还在扩张,能救欧洲?别自欺欺人了,希腊靠的是国内需求复苏,西班牙的出口订单都连降两个月了,撑死是“矮子里拔将军”。   真正能救欧洲企业的,是中国稳定的能源供应、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巴斯夫在湛江的基地能稳定供货,中国轴承企业能保证99%的合格率,这些都是欧洲现在最缺的东西。   最好笑的是,欧盟一边喊着“减少对华依赖”,一边又离不开中国的稀土、电池材料。去年欧盟从中国进口的关键原材料占比还高达68%,现在搞的“自主计划”不过是自欺欺人。   西雅尔多说得对,合作不是“选不选”的问题,是“活不活”的问题。那些还在抱着偏见不放的欧洲政客,该去工厂看看堆积的次品,听听失业工人的抱怨,再算算企业的亏损账单——意识形态不能当饭吃,再不下决心跟中国务实合作,欧洲制造业真要被自己的傲慢给拖死了。   现在的欧洲制造业就像在沼泽里挣扎,而中国不是“陷阱”,是旁边的救命绳。可惜不少人还端着架子,不肯伸手。等到更多工厂关门、更多工人失业,再想抓这根绳子可就晚了。毕竟市场不等人,你不合作,有的是国家抢着合作,到时候欧洲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制造业优势彻底归零。

0 阅读:2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