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两岸统一,洪秀柱也太让人失望了!说白了,洪秀柱居然建议两岸先签一个“和平协议”再去推进统一的事,但从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到现在已经这么多年了,时间难道还不够久吗?再慢慢地来,要难道要拖到什么时候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先说这份所谓的“和平协议”。如果真签了,它本身看上去像是一份友好的保证:两岸不打仗、保持和平、逐步交流、互不侵犯……表面上是好事,是缓解紧张的温和方式。 但问题在于,和平协议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推动统一的保证。民进党早就把自己包装成“台独捍卫者”,而外部势力,尤其是美国及其盟友,也会把这份协议当成一种“限制台海行动空间”的工具。 换句话说,你签了协议,给人家留了口实和拖延时间的可能性,而真正推动统一的力量并没有增加,反而可能被消磨掉。 想象一下,如果两岸先签协议,这就像在打仗前先说:“好吧,我们先不打,但你得答应我的条件。” 表面上和平了,但核心问题没有解决,台湾当局可能会把协议当作谈判筹码,外部势力也会趁机施压。 结果是什么?统一的进程被人为拖延,民族复兴的成本被提高。你以为自己在稳妥推进,其实在无形中给对方提供了缓冲时间,让对手有机会固化现状、增强防御、争取国际同情和干涉。 而且,我们必须承认,和平与统一从来不是单靠一纸协议就能实现的。历史告诉我们,真正有效的和平,是靠实力和坚定原则维护的。 实力包括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软实力,以及全国民众的凝聚力。原则则是对核心利益的坚持,不能在关键问题上让步。 没有实力和原则支撑的协议,只会成为一个空壳,甚至被对方用来绑架谈判。洪秀柱的提议听上去稳妥,但缺乏这种现实支撑,显得有些理想化。 再回过头看时间成本。台湾分离几十年,积累了多方面的隔阂,民心已经逐渐固化。你如果再拖延统一的进程,每拖一年,问题就更复杂。 经济联系更加错综复杂,年轻一代台湾人对大陆认同感更低,国际干预可能更多。 也就是说,拖延只会让统一变得更困难、更昂贵,而不是更容易。洪秀柱的“先签协议再推进统一”建议,看似温和理智,但实际上可能加重未来的统一难度。 当然,理解她的初衷也不难。和平协议听起来很温和,可以避免冲突、给公众一个安全感。这种思路符合部分人的心理,先不急于触碰敏感问题,避免挑起战争或紧张。 但在两岸统一这个问题上,安全感是必须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而不是纸面上的协议。你想靠协议来保障和平,就像想靠签合同来保证敌人不打你,听起来美好,但现实中不靠谱。 回到最核心的问题,两岸统一,终极目标是民族复兴。民族复兴的速度和成本,与统一的进程密切相关。拖得越久,不仅经济、社会、政治成本上升,国家整体战略部署也会受影响。 洪秀柱提出先签协议再推进统一,无疑给了对手拖延的空间,也无形中增加了统一的难度和成本。 而真正的和平与统一,只能通过实力、坚定原则和全社会共识去推动。实力越强,谈判筹码越足,和平也就越稳固,统一也就越有保障。 所以,面对这种“先签和平协议”的想法,我们需要保持警惕。这并不是否认和平的价值,而是提醒大家,和平必须建立在实力和原则基础上,而不是一纸协议。 历史上任何国家的统一,几乎没有靠单纯的协议实现的。美国、日本、德国,哪一个不是通过强大的实力、战略布局和民心整合来巩固和平的?两岸问题也一样,靠空洞的协议只会让对手有机会,拖延时间,增加未来整合的难度。 洪秀柱的提议显得理想化,甚至有些让人担心。它给民进党和外部势力留下了拖延的空间,可能让统一进程被人为延缓,提高民族复兴的成本。 而真正有效的和平与统一,需要实力作保障,需要原则作支撑,而不是一纸协议。 两岸统一问题,已经到了不能再拖的地步,再慢慢磋商、再签协议,只会让时间成为对手的朋友,让民族复兴的梦想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如果我们想真正实现和平与统一,就必须清醒认识,实力和坚定原则才是关键,任何纸面协议都不能替代这一点。 统一的进程必须靠行动、靠实力、靠清醒的战略眼光,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协议和表面上的温和。否则,和平和统一永远只是空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