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挖海底6000米的稀土,这事靠谱吗? 日本计划于2026年1月在南鸟岛周边海域进行全球首次深海稀土泥试开采,目标2027年初日处理350吨海泥,提取镝、钕等对电动汽车和高科技设备至关重要的稀土元素。南鸟岛周边海底富含稀土资源,是日本保障关键矿产供应链的战略要地。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强调项目对稀土供应多样化的重要性,透露正探讨与美国合作,此行动与2025年10月底日美签署的稀土供应协议相关,指向减少对中国稀土依赖的战略意图。 从技术层面看,该计划挑战人类深海工程极限。项目由日本内阁办公室海洋创新平台统筹,联合东京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团队和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厅技术力量,用“地球号”钻探船配备特制管泵系统,从5000 - 6000米深海提取稀土泥。极端环境下作业难度大,需克服高压、低温等复杂条件。深海采矿系统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如采矿车精准导航与控制、提升泵管可靠性与耐磨损性能、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提升泵的耐腐蚀等难题未完全解决,大颗粒固液两相流还有堵塞风险。 环境影响方面,隐忧同样严峻。深海采矿可能直接破坏底栖生物栖息地,产生沉积物羽流,扩散范围可能达数百公里,持续时间超半年。多金属结核采集致硬质基底破坏,恢复周期或超百万年。人类对深海生态系统认知有限,难区分人为影响与自然变化。多家国际金融机构要求在全面环境评估完成前暂停为深海采矿项目融资。 从资源价值看,南鸟岛海域潜力大。东京大学2024年报告显示,太平洋底锰结核储量超2亿吨,南鸟岛海域5500米深处钴资源61万吨,可满足日本75年需求;镍储量74万吨,相当于国内11年消耗量。日本经济产业省测算,若项目达设计产能,可替代当前37%的稀土进口量,是迈向“资源自主”的重要一步。 不过,该计划商业可行性存疑。全球商业规模深海采矿系统未定型,关键技术环节待确定。分析师指出深海采矿复杂,国际海底管理局预计2025年出台《深海矿产开发条例》,可能制约日本计划。 从地缘政治视角,日本行动是全球稀土供应链重组的一部分。美、日、澳三方合作形成完整链条,日本还计划向美国转让技术,在多国布局设施,旨在削弱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 但短期内,日本海底稀土计划对全球稀土供应格局影响有限,项目处于技术验证和战略布局阶段,形成稳定供应链需数年。中国在稀土领域优势显著,若要维持,需掌握上游资源,保护重稀土矿,通过出口配额和税收策略确保核心原料供应国内战略产业,同时全球投资矿产项目,建立战略储备。 综合而言,日本开挖海底6000米稀土计划是集技术探索、资源安全与地缘政治考量的复杂尝试,可行性不能简单判定,成功需平衡多重因素。日本可部分减轻对单一供应源依赖,但完全“资源自主”障碍重重,在高端稀土材料和关键技术上我们仍占主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