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底的一天半夜,叶剑英刚在西山落脚,电话铃响,秘书一接听,里面只有五

陈砚之 2025-11-07 21:52:57

1976年9月底的一天半夜,叶剑英刚在西山落脚,电话铃响,秘书一接听,里面只有五个字:“收拾,换地方。”这已经是当晚第三次转移,警卫员一边抬行李一边嘀咕:“还搬?刚躺下鞋都没脱。”可谁都知道,现在不是讲舒服的时候,这老帅是在用脚步丈量安全。 叶剑英1897年出生在广东梅县一个商人家庭,从小接受私塾教育,1911年进入丙村三堡学堂,1913年考上梅县东山中学,那时候他接触到一些进步思想,参与反帝反封建活动。1916年他随父亲去马来西亚谋生,1917年回国,进入云南讲武堂炮兵科学习。1920年毕业后,任粤军参谋,投身护法运动。追随孙中山,参加讨伐桂系军阀,任粤军第二师见习参谋,后来当支队教官。1921年任军官教导团教官,冬天调任江防舰队陆战队营长。1922年指挥部队护卫孙中山脱险,率部讨伐陈炯明叛军,任东路讨贼军第八旅参谋长。1923年率部参加讨陈战争,参与言岭关战斗,之后平定惠州叛军。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不少军事经验,也奠定了他后来在革命中的位置。 1924年,叶剑英参与创建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讲授兵器学。同一时期,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指挥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参加两次东征,任第二师新编团团长,攻占淡水后任党军第一支队司令。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十师副师长,参加北伐,初期任总预备队参谋长,攻克南昌后任新编第二师师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第四军参谋长,参与南昌起义,推动部队南下。起义军南下后,任军官教导团团长,领导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1928年去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部长。1931年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参与指挥多次反围剿作战。这些年头,他从一个普通军官成长为红军核心领导,经历了无数战斗洗礼。 1934年,叶剑英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即便负伤也坚持行军。1935年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协助指挥渡河作战,推动部队北上。1936年参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参谋长,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创办游击干部训练班,讲授游击战术。1941年返回延安,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协助指挥对日作战。1945年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任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1947年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1948年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1949年任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推动北平和平解放,同年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指挥广东战役,解放广州,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这些职务让他在解放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巩固了南方根据地。 1950年,叶剑英领导海南岛战役,解放海南岛。1952年任中南军区代司令员。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任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1958年任军事科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1966年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这些年,他一直处在军政要职,积累了丰富经验,也见证了国家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叶剑英的军事生涯跨越多个时期,从护法运动到解放战争,他总是在关键节点出力,逐步成为党和军队的重要人物。 毛泽东1976年9月9日逝世后,叶剑英开始频繁转移住所。近一个月内,他多次更换地点,每次携带两个牛皮纸箱,箱内装重要文件和资料。随身物品仅包括几件换洗衣服和日常用品。秘书协助安排车辆和联系新住所,确保转移顺利进行。叶剑英通过渠道获知某些人企图利用毛泽东逝世时机夺取权力,对党和国家形成威胁。为保护文件和自身安全,他持续变换位置。周围人员对这种频繁转移感到不解,叶剑英保持沉默,不作说明。住所变换时,他总是迅速整理物品,带上箱子出发。 叶剑英决定与华国锋等人合作,制定行动方案。通过秘密会晤,他们商定具体步骤。9月11日,华国锋找李先念,转达解决四人帮问题的意见。9月14日,李先念去西山见叶剑英,传达华国锋的想法。叶剑英考虑时间和方式,同意采取果断措施。9月24日,叶剑英在西山住地同李先念谈话,进一步讨论计划。这些会晤都在保密状态下进行,避免泄露。叶剑英的转移为这些联系提供了安全空间,确保行动准备顺利推进。 叶剑英于10月6日凌晨前往怀仁堂,与华国锋等人指挥行动,隔离审查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行动完成后,北京恢复平静,叶剑英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1977年,他参与恢复邓小平职务,推动改革开放。1978年起,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推动法律制定。在人大会议上,叶剑英主持讨论,审议多项法案,推动宪法修改工作。 1982年,叶剑英主持制定宪法,组织起草小组反复修改条款。宪法通过后,他签署相关文件,推动实施。1983年,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指导党建和改革。1985年,叶剑英卸任职务,退休后在北京居住,继续关注国家事务。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