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被碎片撞击,那太空中那些数以亿计的碎片是什么呢? 最近神舟二十号被撞了,一颗比米粒还小的碎片以每秒8km的速度砸在舱体上,这速度比子弹快20倍,威力相当于一颗手榴弹,航天员甚至来不及反应。好在咱们的舱体够硬,如果偏差2cm,打穿的就是生命维持系统,后果不堪设想。 但让人担心的是,这种事故并不是特例,在地球上方四百公里的轨道上,漂浮着上亿片这样的碎片,它们数量巨大、速度极快,在太空中四处乱飞,只要一点擦撞,就能让数亿美元的航天器报废。 科学家预警,如果轨道垃圾继续增多,可能会触发“凯斯勒综合征”,到那时,任何在轨航天器都会成为下一个撞击目标,连锁反应会把近地轨道变成一个无法穿越的“碎片云带”,人类将彻底被锁在地球上,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已被多次验证的科学判断。 事实上,太空变成这样,是人类一步步造成的,几十年来,我们发射了上万颗卫星,很多早已失效,却仍在轨道上高速飞行;每一次火箭发射,也会留下废弃的残骸。 这些报废设备不仅体积大,还常常带着未燃尽的燃料,在太空里昼夜温差超过两百摄氏度,残余燃料就像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更严重的,是那些无意间的碰撞,2009年,美国的一颗通信卫星和俄罗斯的报废卫星在轨相撞,直接炸出上千块可追踪碎片,至今还有部分在轨运行,成为持续的安全威胁。 这些碎片虽然看不见,却是真正的杀手,同样的风险,也曾落在国际空间站身上,那条机械臂被一粒不到五毫米的碎片打出一个洞。 天宫空间站的太阳能板也曾受损,航天员花了十多个小时才修好电缆并加装防护装置,可想而知,如果这类碎片击中舱体薄弱处,后果会完全不同,它们的体积虽小,但速度太快,撞击产生的能量足以撕开金属层。 面对这种威胁,人类一直在寻找解决方法,问题是,光能追踪到的10厘米以上的大碎片就有四万多个,而1到10厘米之间的中型残片超过百万,更小的碎片则以亿为单位,想去“清理”简直比登月还难。 要追上以十几马赫速度飞行的碎片,所需燃料巨大,一旦操作失误,只会产生新的垃圾,欧洲航天局计划发射“ClearSpace-1”,打算用四只机械臂去捕获报废卫星并带它坠毁。 而中国在2022年用实践二十一号卫星完成了第一次在轨清理测试,成功拖拽了一颗废卫星至远离主要航道的轨道,这些尝试说明,虽然难度高,但人类正在行动。 回到神舟二十号的这次撞击,虽然飞船表面受损,但内部结构仍保持完好,这得益于我国飞船多层隔舱设计,能挡住大部分微小碎片,为了安全,任务组评估后决定推迟返航。 地面已有神舟二十一号作应急准备,一旦出现问题,可以立刻执行救援任务,这种双套方案,是我国载人航天的独门体系,确保即使最坏情况发生,也能保证航天员安全。 不过,这次事件仍提醒人类,我们正一点点把太空变成危险的垃圾场。国际上目前规定卫星任务结束后25年内必须离轨,但随着碎片激增,这个标准已经收紧至5年。如果各国不严格执行,风险迟早会爆发。 太空不是任何一国的领地,更不是可以随便丢垃圾的地方,神舟二十号的撞击,只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未来的太空安全问题已经摆在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