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人们宁愿平等与奴役,也不愿自由与不平等”。 所以当人人都渴望平等多于渴望自由时,整个社会就会把自由交付给一个温柔的“父权”。 拿破仑就是这一社会逻辑的化身。 为什么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这种独裁式人物还能够上台并且最终登顶称帝呢? 这固然和拿破仑欧洲前三的军事天才有关,但真正的人心基础却是拿破仑承诺民众将保护大革命最重要的一个社会成果:“平等”。 如果没有“平等”的承诺,那他的军事天才恐怕只会让他成为第二个凯撒。所以他打着“平等”的旗号上台了。 但讽刺的是,他最后却通过强烈的行政体系和个人意志,把人们置于新的服从结构中。他的侄子拿破仑三世延续了这种做法,法兰西人到头来才发现,在这叔侄俩的庇护下,原来的自由没了,新的不平等只有不请自来! 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却来自人们不切实际的幻想。 简单来说,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平等是指经济平等,也就是物质平等。 而顺着这个思路,在他们看来,物质之所以不平等,就是个体差异在自由环境中不受限制的发展造成的,可先天的个体差异就避免不了。 所以他们舍弃的个体自由,希望能换取社会平等,却丝毫没意识到这完全是一个倒反天罡的视角和推理。 因为平等事实上分为权利平等和经济平等,自从启蒙运动的洛克开始,强调的一直都是权利平等,而不是经济平等。 可以试想一下,权利平等代表了一个人的“起点平等”(或说机会平等),经济平等代表了一个人的“结果平等”。 一个社会,如果既要起点平等(或说机会平等),又要结果平等,那最可控的办法必然是过程也要平等。那结果只有一个,每个人都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这就是最高效的途径。 问题是,起点和结果平等了,连过程也平等了,那还有自由吗? 更大的讽刺是,整个社会中的所有个体全部都同化一致了,这还是有人气的社会吗?自然界的树还分个高矮粗细呢?社会中的个性难道连一棵树都不如吗? 所以,经济平等的要求违反了最基本的客观规律。 相反的,如果回到权利平等的合理诉求,那自由正是保证“起点平等”(或说机会平等)和过程平等的唯一方式。 英国就走出了托维尔所警示的历史怪圈,而这是通过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开创的“自由经济”实现的。 他指出, “在自由经济的竞争性市场中,每个个体在同一规则下开展经济活动,凭借个人能力与均等机会去争取收益”。 所以机会平等替代的结果。不平均减少了通过集中权力进行在分配的诉求。 自由经济的唯一缺点是结果不平等,但权利平等却体现在自由经济的起点和全过程之中。 自由经济不是用暴力的平等去消灭不平等,而是用自由的秩序去吸收平等的诉求。 所以英国给出了和法国完全相反的答案,他把法国为平等而牺牲自由的政治冒险扭转“为了以自由来实现平等的经济制度”。 很多人把近代西方兴起的权利平等,等同于经济平等,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人性深处侵犯他人财物的原始贪欲,在道德素养匮乏的情况下蠢蠢欲动。 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把结果平等视为首要诉求时,就会不自觉的以被照顾为目的而交出自由。但集中的权力只会以实现平等为借口,将人们的自由和平等悉数吞噬。 源网整理(哲学之道)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人们宁愿平等与奴役,也不愿自由与不平等”。
史林人物
2025-11-08 10:13: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