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5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挂出的一则公告,一下子就吸引了全球市场的目光,清楚写着从11月10日下午一点零一分起,未来一年内继续暂停对美国商品加征24%的关税,同时还保留着10%的加征税率。 这看着只是一则普通的政策公告,里头却藏着中美经贸磋商的不少门道,而且跟咱们国内产业的发展、老百姓的日常供给都直接挂钩。 要说这政策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早在10月底就有苗头了——中美经贸团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开了好几轮会,从关税高低到农产品采购,再到半导体供应链这些挠头的关键问题,都掰开揉碎了聊,当时就把不少关键问题聊出了眉目,算是有了初步默契。 紧接着在韩国釜山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两国元首又专门围着经贸问题碰了头,会后美方还放出话来,说明年4月要安排访华,这等于给这次关税调整扫清了障碍。 到11月初,白宫公开的14项承诺清单更是把细节摆得明明白白,中方要落实10项,美方担4项,暂停24%关税就是清单里敲定的事,美方也跟着动了——把对华芬太尼的关税从20%下调到10%,两边的调整同一天生效,这就是经贸往来里的对等规矩。 让人好奇的是,为啥偏偏暂停24%却留着10%?这可不是拍脑袋定的,全得从实际情况出发。其实今年8月就试过一次,当时是暂停90天,现在直接拉长到一年,说明双方在关税问题上的共识更扎实了 但保留10%的税率也有门道,国内不少产业还在成长阶段,要是一下子把关税全撤了,很容易被国外低价商品冲得站不住脚,这种“松一阵紧一阵”的安排,刚好把开放和保护的平衡拿捏住了。 拿涉及的商品来说,农产品领域最先感受到变化。之前被高关税卡着脖子的美国鸡肉、小麦、玉米、大豆这些12类农产品,这次全被放进了暂停24%关税的名单里。 大豆采购还有更细的说法:今年最后两个月得至少买1200万吨,未来三年每年都不能低于2500万吨。 要知道大豆可是重要的油料和饲料原料,进口渠道稳住了,国内食用油的供应才不会断档,养殖业的成本也能压一压,这都是实实在在关乎民生的保障。 科技和制造业领域也能感觉到暖意。 这次关税调整还跟着一串配套动作,比如取消了对稀土、镓、锗这些关键资源的出口管制,发了通用出口许可证,同时也停了针对辉达、高通这些美国半导体企业的相关调查,让荷兰安世半导体工厂的全球供应重新转起来。 这些举措跟关税调整配着来,能松一松全球供应链的紧绷状态,国内制造企业也能拿到更稳的原材料和技术支持。 有人或许会犯嘀咕:这么大的政策调整,合规性靠得住吗?其实公告里写得明明白白,是依据《关税法》《海关法》《对外贸易法》这些法律法规来的,完全合国际法的规矩,还经过了国务院批准,程序上一点不含糊,企业跟着调整经营计划也能放一百个心。 政策一公布,市场立马就有了反应。离岸人民币汇率当天就涨了0.8%,突破了7.12关口,沪指半导体板块也跟着涨了2.7%,外资机构都在往上调中国资产的评级。 这背后是企业成本实实在在降了——之前进口美国芯片得多交24%的关税,现在降到10%,企业能省不少钱投进研发里; 美国车企也能沾光,之前特斯拉上海工厂的车在中国卖得比美国贵15%,接下来说不定就能往下调调价。 往大了说,这事儿还给世界经济吃了颗定心丸。之前中美关税一折腾,越南、墨西哥这些靠转口贸易吃饭的地方,出口数据立马就往下掉,因为企业得靠第三国绕开高关税。 现在暂停期延长到一年,全球的生产计划就能稳住了。世界银行之前算过一笔账:中美关税每降10%,全球GDP增速就能往上提0.2个百分点,这次的调整相当于给全球经济打了针稳定剂。 不过也得看明白,保留10%的税率,说明中美没打算放弃竞争,这其实是种“有分寸的竞争”思路。 比如美方撤了对中国造船业的301调查,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领域的出口管制还攥在手里;中方也暂停了对28家美国实体的出口限制,可关键技术的封锁没完全松口,两边都是在用时间换空间。 毕竟数据摆着,今年1到9月,中美双边贸易额比去年少了15.6%,完全脱钩的成本谁都扛不住,但核心利益上的分歧,还得慢慢谈。 这次关税调整算不上终点,但绝对是避开贸易摩擦升级的关键一步。一年的窗口期里,企业能好好调整布局,市场能重新攒起信心,谈判也能回到理性的轨道上。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好处也能看得见:以后进口车可能更便宜,手机芯片更新换代说不定也能更快些,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都藏在这次“暂停”背后的考量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