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很弱?那是虚幻!实际上1978年以前,中国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很强大。大家30年饿着肚子,拼死拼活攒出来的轻重工业,都已经相当强大。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国家真叫一个穷。战争刚结束,工厂倒了一片,铁路桥断了,田里颗粒无收。全国钢铁产量才几十万吨,好多地方连铁钉都得省着用,一根钉子弯了拉直还能接着钉。老百姓日子苦,干部们也知道,得先把家底恢复过来。从1950年到1952年,国家集中力量搞经济恢复。东部沿海的钢厂先动起来,产量从建国初的15.8万吨跳到1952年的134.9万吨,翻了三倍多。这可不是天上掉的,是大家勒紧裤腰带攒出来的。恢复期一过,国家经济喘过气来,工业基础总算有了点模样,为下一步大干铺了路。 可光恢复不行,得往前冲。1953年,国家定下重工业优先的路子。这步棋走得稳当,因为底子薄,不搞工业就没法站稳脚跟。那时候,中国连辆汽车都造不出来,飞机坦克更是遥不可及。怎么办?跟苏联合作,签下156项工程大单。技术人员出去学艺,带回图纸和技术。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厂下线第一辆解放CA-10卡车,这车子一出厂,就拉着物资跑全国,帮着工业运输打开局面。接着,1957年鞍山钢铁厂的大轧钢厂投产,钢产量蹭蹭往上窜。全国上下就一个劲头:干!干部带头,工人加班,国家资源全往重工业砸。短短几年,基础工业门类基本齐活了。 话说回来,这发展可没少吃苦头。1960年,苏联专家突然全撤了,带走一部分图纸,留下的一堆俄文资料没人看得懂。国家没慌,自力更生上。鞍钢的工程师们组织起来,边学边干,硬是把技术啃下来。工厂里设备一台台组装起来,产量稳稳上涨。这段经历告诉我们,靠人不如靠己,那时候的工业底子,就是这么一锤锤敲出来的。重工业起来了,轻工业也跟着沾光。纺织、食品这些行业产量也翻番,百姓生活慢慢好转。说白了,大家30年饿着肚子,省吃俭用攒的家当,都砸在这些厂子上头。 军事工业那就更牛了。“两弹一星”工程是典型。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国外花几百亿美元,中国只用了不到100亿人民币。这不是运气,是科学家和工人咬牙顶上的。原子弹里有个关键零件,就在小厂手工车床上加工,精度控制到0.01毫米。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全国广播里响起国歌。那卫星背后的支持,是成千上万工人干出来的。国家从1964年起搞三线建设,到1980年投了2050亿元,把工业从东部搬到中西部山区。工厂建在山沟里,电站挖隧道拉电线,战略后备全有了。外头说这是“战略纵深”,其实就是防着打仗有退路。到1978年,中国工业体系全球独一份,41个大类、191个中类、666个小类,一个不落。这体系不是吹的,是实打实的工厂和技术堆起来的。 农业也没落下。袁隆平那时候就在湖南田里搞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第一代杂交稻推广开来,粮食产量一下子上去了。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破3亿吨,从此中国人不愁饿肚子了。化肥工业也跟上,1970年代从西方引进了成套设备,八十年代产量爆棚,全靠前头的基础打底。说到底,那三十年不是白干的,是把国家从农业国拖进工业时代。穷是穷,苦是苦,但发展实打实。老百姓省一口饭,工厂多炼一块钢,国家就多一分底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一打,军工实力就显出来了。子弹、火炮、后勤补给,99%以上自产。部队推进快,后方保障牢,不求人。这仗打得稳,靠的就是前头三十年的积累。改革开放一开闸,这些家底立马派上用场。外资进来,技术更新,但骨架是自个儿的。八十年代化肥、炼油、冶金这些行业飞速发展,早几年就引设备了,改革开放后只是公开加速。工业门类全了,军工自给自足,农业稳了,国家综合实力蹿得飞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