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斤的我,好像死在相册里。” 昨晚,她把162cm、117斤的体检表发进闺蜜群,补了句“我超重了”。 群里瞬间刷屏:有人甩出BMI计算器,22.3,离“超重”远着呢;有人丢来自己130斤的泳装照,说“我要有你这数,早去开香槟”。 可数字安慰不了她。 她记得98斤时穿牛仔裤不用吸气,记得拍照不用找角度,也记得那时天天饿到11点就头晕。 现在她一口气能爬七楼,姨妈准时,冬天手脚不凉,可镜子一照,还是觉得“以前的自己更值钱”。 我帮她算了笔账:从117到100,也就8.5公斤,按营养学会最佛系的节奏,每周减0.5公斤,4个月就能到。 不用断碳,只要把奶茶换成无糖豆浆,把电梯改成快走,把夜宵薯片换成水煮蛋,一天500大卡缺口就能实现。 难的是,她得先承认:现在的身体没犯错,它只是在保护她。 我们在评论区聊开: “如果明天醒来体重没变,但肚子上多了一条马甲线,你还会难过吗?” “如果98斤需要靠失眠和暴脾气换,你还愿意回去吗?” 她没回,却默默把目标改成“先练出两根锁骨,再决定要不要继续”。 体重秤不会告诉你,22.3的BMI里,藏着能蹦能跳的肌肉和还能再爱的勇气。 98斤可以怀念,但117斤也能被喜欢——先允许自己健康,再谈漂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