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核战爆发,中国撑不住一小时?俄专家:中国一旦翻开底牌10分钟便可逆转。 2015年那场莫斯科安全会议上,俄罗斯前战略火箭军总参谋长维克托·叶辛一句话掀起惊涛骇浪——“中国的核力量在美国首轮打击下撑不过一小时”。 2015年时,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核弹头总数大约只有260枚,且陆基固定发射井占比超过六成。 在西方核战略专家眼里,这样的核力量规模与部署方式,面对美军的全面首轮打击,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当时的背景下,美国正在加快全球反导系统的部署,普京那一年也公开批评美方“图谋消除他国核战略潜力”,显示俄方对美国反导拦截能力的高度敏感。 叶辛本人更是俄核战略体系的核心智囊,对反导和核力量生存率尤为关注,他下结论,中国核弹头有限、发射井暴露、反击能力不足,顶多一小时就会被“清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势出现了变化,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多位俄专家根据现实,提出了“10分钟逆转论”,认为外界低估了中国核力量背后的巨大“底牌”。 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秘密建设的“地下长城”,这是由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钱七虎院士团队主导设计,堪称全球最复杂的导弹地下堡垒。 工事不仅能抵御常规和核打击,还配备了快速反应系统,导弹可以在核爆后十分钟内完成起竖、瞄准和发射,这是中国核力量“二次反击”能力的硬核保障。 其次,不能忽视的是中国战略核潜艇部队,2015年,094型战略核潜艇已正式服役,并开始大范围隐蔽巡航。 与陆基发射井相比,海基“深海幽灵”隐蔽性更强,生存能力更高,美国反潜体系虽强,但对深海核潜艇的探测率被俄专家评估不足30%。 这意味着,即便遭遇首轮打击,仍有3-4艘战略核潜艇具备发射能力,确保中国具备可靠的二次核打击。 俄科学院专家德沃尔金早在2012年就指出,中国已累计生产近40吨武器级铀和10吨武器级钚,理论上可以制造1800枚核弹头。 2013年《军工信使》也披露,中国洲际导弹年产量可达百枚级,且有庞大的地下隧道系统可隐藏大量导弹。 这种“储备潜力”意味着中国不仅能维持最低威慑,还能在危机时迅速扩充核力量。 争议的焦点,其实是不同战略文化与核逻辑的碰撞,叶辛只看到了中国有限的现役核弹头数量,却忽视了背后庞大的产能储备与部署弹性。 中国从未追求与美俄同等规模的核库,但始终坚持“最低威慑+产能冗余”的战略思路,现役弹头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威慑力在于隐蔽部署和随时升级的能力。 叶辛还高估了美国反导系统的拦截能力,事实上,中国近年来已在洲际导弹高超音速突防和多弹头分导领域取得突破。 即便美军反导体系能够拦截部分来袭导弹,高超音速和多弹头技术也足以突破防线,实现有效报复。 火箭军2020年公开的核生存演习就表明,哪怕遭遇模拟核打击,地下工事内的导弹部队依然能快速完成发射流程,这正是对“撑不过一小时”论调的直接回应。 从核战略的本质来看,中国奉行的是“非对称威慑”,不是和美俄比数量,而是通过隐蔽部署提升生存率、技术升级提升突防率、产能储备保障持续力,实现“少量但可靠”的二次核打击。 只要让对手不敢确定能彻底摧毁中国反击力量,威慑目标就达到了。 这场关于中国核力量的争议,其实映射出国际核博弈的三重暗流,首先,是俄美博弈下的中国变量。叶辛的论断某种程度上是想强化中俄核合作的必要性。 但随着中国核力量的持续提升,俄罗斯也开始重新定位与中国的战略关系,从“强化协作的盟友”转向“独立核中心的合作伙伴”。 西方一直要求中国“透明化”,但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战略威慑的核心恰恰在于“不可知”,这种隐秘性,让对手无法准确评估打击效果,反而增强了威慑的可信度。 从2015年094核潜艇到2019年东风-41洲际导弹,再到2025年国防部确认核力量“适度增长”,中国始终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核现代化,既不被外界质疑带节奏,也不陷入盲目的军备竞赛。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对中国核力量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毕竟,随着高超音速技术、潜射导弹、地下工事等体系化升级,中国核力量的生存和反击能力已大幅提升。 而且,中国并没有像美俄那样把核武器当成扩张工具,而是始终把核武器定位为“最后底牌”,更多地强调防御性和战略威慑。 即使极端情况下遭遇核袭击,中国依然具备在10分钟内完成有效反击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底牌在手,威慑无敌”。 这种战略智慧,也许才是维护大国安全、避免核灾难的根本保障。对于中国来说,既要有足够威慑力,更要有底线思维和克制原则。核战争没有赢家,唯有理性威慑,才能守住和平底线。 参考信源: 我国核电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一批先进核能技术加快推进 环球时报2025-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