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有个9岁男孩,用母亲手机疯狂给女主播打赏,金额高达5万多元。母亲是接到支付宝客服“手机交易金额异常”的电话后,询问儿子才知道这件事。 母亲在手机上联系到女主播,说明打赏是孩子的行为,要求退款。 女主播称,自己并不知道打赏者是孩子,还说钱在平台,去平台申请就能要回,但自己已交税,可能会扣税款。 平台了解情况后,只愿退还35%,也就是18000元。母亲和平台未能达成协议。 从平台给出的退款金额能看出,平台只愿退还女主播收入的部分,自己收取的款项却不肯退还。 据了解,母亲平时不让孩子玩手机,只让他看书、看电视。 男孩偷偷记下母亲的密码,趁母亲煮饭时拿走手机。第一天,他仅用13分钟就给女主播刷了7000多元。 男孩说,女主播总叫他“宝宝”,他听着开心,怕女主播不喜欢自己,所以常去打赏。他还用面容替代的方式,更改了手机开机方法。 母亲用的是苹果手机,她质疑苹果官方客服未审核面容,就让男孩的面容替代了自己的。 母亲自责道:“家里有三个孩子,打赏主播的是老二,可能是我对他关爱不够,他才会在主播那里寻找温暖。” 有网友提议:“全面禁止平台主播打赏”。 但这一想法难以实现:打赏早已成为部分群体的核心收入来源,更是无数人日常精神消费的重要途径,兼具生计支撑与情感价值,完全禁止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市场规律。 孩子指尖轻点,父母积蓄可能瞬间“消失”——未成年人网络打赏案件逐年增多,单案最高标的额达到百万元,家长筑牢防护墙刻不容缓! 建议家长,要从技术上筑牢第一道防线:开启手机“未成年人模式”,关闭免密支付、设置消费限额,妥善保管支付密码与生物识别权限,定期核查账户流水,从源头杜绝误操作的可能。 第二道防线:通过零花钱规划、家庭预算讨论,帮孩子理解金钱价值;多陪伴孩子参与线下活动,用真实快乐替代屏幕诱惑,同时科普打赏风险,让理性消费观念深入人心。 孩子出现主播打赏行为,家长不妨先反思自身责任——是否忽视了支付安全防护,是否缺少对孩子的金钱观引导与用网监管? 与其急于责怪孩子,不如把此次经历当作一次“成长学费”:即便打赏款项难以追回,也能借这个契机补全监护漏洞、教会孩子理性消费,让损失转化为长远的教育价值。 来源:大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