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聊福建舰多牛! 没人注意镜头里俩老人, 知道身份全破防 福建舰正式入列那天,忽然看到两个人,头发白了一多半,背也有点驼,但他们,正是今日荣耀背后的 “定海神针”:这两位分别是歼15舰载机总师孙聪院士,和搞出电磁弹射的马伟明院士! 孙聪院士,可是给航母安上 “利爪” 的人。他接下歼 15 研发任务时,手里连张完整的参考图纸都没有,拦阻系统、折叠机翼这些关键技术全是空白,等于要从零造一架 “能在甲板上跳舞的战机”。 最要命的是舰载机着陆,要在 200 米内从时速 300 公里刹停,起落架得扛住相当于撞墙的冲击力,孙聪带着团队在试飞场,冬天零下几十度站在跑道边,夏天顶着地表 60 度高温,就为了看清楚着陆瞬间的细节。 2012 年 11 月 23 日歼 15 首次着舰那天,所有人都攥着拳头不敢呼吸,孙聪却站在离着陆区最近的地方,近距离盯着战机动态,事后才发现耳朵被发动机噪声震得半天听不见声音。 马伟明院士,更是让中国航母 “跳过蒸汽时代” 的狠人。他带领团队研究的电磁弹射技术,直接让福建舰站在了世界航母技术的最前沿。 要知道,以前只有美国最新的福特级航母才用上这项技术。而马伟明团队研发的电磁弹射系统,能让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大幅增加,而且准备时间更短,能弹射的机型也更多。这项技术的突破,让我国在航母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航母再大,没有弹射器就是 “慢腾腾的靶子”,没有舰载机就是 “空壳子”,两位一个造 “翅膀”,一个造 “助推器”,缺一个都没有今天的三航母时代! 这十几年他俩从青丝熬成白发,把中国航母从 “跟跑” 拽到了 “领跑”。福建舰甲板上每一款装备都刻着他们的心血。 那些说 “中国靠抄作业” 的人,根本不懂从零突破有多难 —— 孙聪要啃下舰载机的 “机舰适配” 难题,马伟明要摆平电磁弹射的 “电力冲突”,全是别人捂得死死的技术禁区。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们的 “藏锋”。马伟明拿过无数大奖,却总说 “团队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孙聪也从不将成果自居为他一个人的。 福建舰入列仪式上,镜头大多给了威武的军舰和战机,他俩站在角落,像普通的退休老人,可正是这两位老人,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玩得转电磁弹射的国家,还直接跳过十年弯路,把美国卡脖子的技术变成了咱的优势。 就像网友说的:“我们追的不该只有航母的浪花,更该记住造浪花的人。”现在福建舰已经开始编队训练,歼 35 借着电磁弹射的力量直冲云霄,这画面里藏着孙聪的坚守,也藏着马伟明的倔强。 这俩白发老人用一辈子证明:大国重器从来不是靠花钱买、靠别人赏,是靠一群人把青春熬成白发,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才是中国航母最硬的底气! (每天更新,欢迎关注,喜欢文章的可以帮忙点个赞留条评~)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