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打多久我就陪多久!只要大陆战机敢越线,台军就行使自卫反击权。 台湾防务部门曾表态声称只要解放军战机越过“海峡中线”,台军将行使自卫反击权。 这句话一出口,岛内舆论瞬间炸锅,美日也没敢接话,气氛一时紧张。但仔细一看,这句“硬话”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软肋。 台军说得硬,做得却不一样,岛内媒体随即披露,台军内部其实明令禁止飞行员擅自开火。 哪怕解放军战机飞得再近,没有空军作战指挥部的命令,飞行员也不能自行按下发射按钮。 谁要是乱来,不仅要停飞,还得送军法处理。说白了,这所谓的“行使自卫反击权”,不过是喊给外界听的口号罢了。 台军对解放军战机的应对,其实早有一整套流程。从越过所谓“中线”到接近本岛30海里、20海里、甚至12海里内,台军分级处理。 一般流程是先用无线电警告,再派战机升空伴飞监控,最后才是地面导弹部队进入待命状态。 但这些导弹通常不开锁定模式,意思就是,即便战机飞到门口,也只是“盯着看”,不轻易动手。 解放军战机的绕台飞行早已不是新闻。过去两年,几乎每个月都能看到解放军飞机在台湾周边巡航,路线越飞越近,频率越来越高。 尤其是所谓“海峡中线”,大陆早就明确表态,这条线根本不存在。 事实上这条线从来没有国际法依据,是上世纪美军单方面划的一条“自我安慰线”,大陆从未承认。 解放军战机甚至多次飞入台湾所谓“24海里毗连区”,虽未进入台方领空,但也足够近。 这种行动并非单纯秀肌肉,而是大陆对“台独”分裂势力发出的明确信号,也是对美日介入的强硬回应。 大陆国防部多次重申,这是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所必须采取的行动。 而台军那边,尽管嘴上喊得响,实际操作却越来越谨慎。早在去年,台防务部门就悄悄修改了“突发状况处置规定”,把“第一击”改成了“行使自卫反击权”。 换句话说台军不会主动开第一枪,只有在确认对方有明显敌意,并得到高层授权后,才会动手,而这种命令层层审批下来,不仅慢,还容易出状况。 更现实的是台军内部状况并不理想,近年来志愿役招募困难,士气下滑明显,军中不少年轻人对前线任务心存顾虑。 岛内民调也显示,大多数民众并不愿意卷入战争,希望和平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台军虽有武器,但缺乏“敢打”的心理准备。 再来看两岸军力差距,局势更是一目了然。解放军近年来持续加大现代化建设,陆海空三军都实现质的飞跃。 以海军为例,大陆舰艇数量已超越美国,空军也拥有歼-20、轰-6K等先进战机,远程打击能力全面覆盖台湾岛,而台军虽然从美国进口了不少武器,但整体战力依然难以和解放军抗衡。 面对这种失衡格局,台当局依赖美国的态度越来越明显,过去两年,美国不断加大对台军售,从F-16V战机到“海马斯”火箭炮,再到各类反舰导弹。 但这些装备数量有限,交付周期长,真正形成战力还需要时间。 更关键的是台民众越来越看清,这些军购更像是“为美企清库存”,花的是台湾的钱,却买不来安全感。 与此同时,台湾防务预算也水涨船高。根据2025年台当局公布的财政报告,全年防务开支将突破6000亿新台币,占GDP比重创下新高。 但不少岛内学者批评,这样的“高烧式军费”不仅加重财政负担,还可能刺激地区紧张局势升级,对台湾自身并无实质性好处。 大陆方面立场始终明确: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换句话说和平是底线,但绝不是唯一选项,对于“台独”挑衅和外部势力干涉,大陆保留一切必要措施,而这种决心和能力,也正通过不断的军事行动,实实在在地展现出来。 台海局势的复杂性不容忽视,但真正的风险点并不在解放军的行动,而在岛内“台独”势力的冒进。 喊口号容易,真动手可不是儿戏,一旦误判形势,擦枪走火,受伤的只会是台湾民众,大陆有足够的战略耐心,也有压倒性的军事实力,不需要靠一时情绪做决策。 从长远看台海和平符合两岸共同利益,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喊狠话更不是战略智慧的体现。 真正稳定的局势,靠的是互信与沟通,而不是误导与对抗,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没有理由长久对立,要想避免战火,就要遏制“台独”,守住底线。 信息来源: 《台媒:两岸统一进程正在加快 两岸统一进程按下加速键!》——深港在线

用户10xxx34
中国军机应该在台湾市上空穿插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