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产汽车传出重磅消息! 2025年11月6日这天,日产汽车做出一个不小的决定,把自己在横滨的总部大楼和土地打包卖了。 买家不是别人而是一个由中国敏实集团领头、美国投资巨头KKR旗下的日本房地产子公司KJR Management组成的财团。 价格不低,97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大概45亿元,交易完成后,日产还会继续住在原来的楼里,不过换了个身份,从“房东”变成“租户”,租20年。 这栋大楼可不是普通写字楼,它是日产的全球总部,22层高就在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西区,地段黄金,象征意义也不言而喻。 现在,连总部都要卖,说明日产是真的遇上了大麻烦,日产这次变卖家产,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被账本逼出来的。 2024财年,日产净亏损高达670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大约334亿元,这是公司成立以来最难堪的一年,进入2025年,局势也没好转。 上半年又亏了2219亿日元,同比营收还下滑了6.8%,销量方面更是全面走低,全球只卖出148万辆,同比跌了7.3%,中国市场则下滑了12.2%,说白了车卖不动,钱也跟着紧张。 更棘手的是外部环境也在“添堵”,美国的关税政策让日产损失了1497亿日元,还不算汇率波动带来的压力。 日产自己估算,2025财年仅汇率和关税就要让利润蒸发掉将近3900亿日元,内忧外患,日产只能选择腾挪资产,换点现金自救。 这笔交易背后的买家阵容也很有看头,敏实集团是中国的一家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1992年成立,现在已经是香港上市公司,客户包括丰田、大众等全球主流车企。 它早已打入日产的全球采购体系,这次直接买下日产总部所在地,算是“买房顺便进圈”的典型操作。 与它联合的KKR也不是等闲之辈,这家美国私募股权巨头资本雄厚,通过旗下KJR Management完成这笔房地产交易,既是投资也是对未来日企资产的一种布局。 买卖完成后,日产还能获得大约739亿日元的净收益,公司表示这笔钱不会用来填亏空,而是用于数字化转型和研发投入,尤其是在电动化方面的转型。 总部照常运营,员工照常上下班,外在不变,内里换血。 为了真正“活下去”,日产早在今年5月推出了全新的“Re:Nissan”复兴计划,由新上任的CEO伊万·埃斯皮诺萨操刀。 这不是喊口号,而是动真格的调整全球裁员2万,占总员工的15%,17家工厂缩减到10家;年产能从350万辆砍到250万辆。 包括墨西哥西瓦克工厂被关,横滨追浜工厂也不再生产整车,就连和奔驰在墨西哥的合资工厂项目也被终止。 日产的这一步棋看起来像是在断臂求生,但也反映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中的转型阵痛。 它正在试图把自己从燃油车时代的包袱中解救出来,而不是再死守老本行。 比如在中国市场,日产今年推出了东风日产N7新能源车型,前三季度累计销量超过3.6万辆,还成立了日产进出口有限公司。 这是首家外资背景的合资整车进出口公司,未来将把中国研发的车出口到全球市场。 当然,即便做了这么多准备,日产自身也不乐观,它预计2025财年仍将亏损2750亿日元,只不过在不考虑关税影响的情况下,或许能实现盈亏平衡。 这种“如果没有外部打击其实我还行”的说法,听起来多少有点无奈。 从更大的视角看,这场总部大楼的交易,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 一边是传统车企处于转型低谷,不得不压缩成本、出售资产,另一边是中国的供应链企业正不断向全球产业链核心挺进,用实打实的投资把话语权握在手里。 敏实收购日产总部所在大楼,不止是房地产交易,更是一步象征意义极强的产业布局。 如果对比日产历史上曾经的“复兴”,1999年戈恩领导的那一轮改革曾让日产起死回生。 但现在这轮改革面对的挑战更复杂,不再是简单的成本控制,而是整个行业技术路线的彻底转向。 电动化、智能化、全球供应链重构,再加上地缘政治和贸易政策的影响,日产这次要翻身,难度只高不低。 从全球汽车行业的角度来说,日产的动作给其他老牌车企敲响了警钟,电动化转型不是选修课,而是生死题。 谁走得慢,谁就可能被边缘化。这也再次验证了一个趋势,未来的汽车产业,不再只是制造的比拼,更是资本、技术与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博弈。 这笔交易虽然只是日产众多应对措施中的一环,却足以说明当前产业生态的变化程度。 传统车企正在释放资源、向轻资产模式靠拢;而中国及跨国资本力量正在加速进入这些原本相对封闭的核心资产领域。 谁能在这轮产业洗牌中站稳脚跟,不仅取决于是否有钱,更在于能否看准方向、跑得够快。 信息来源: 《日产以6.3亿美元将总部大楼出售给敏实集团》——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