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2025-11-10 11:41:07

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重新考虑方向”,这不就是变相在说“中国不够意思”吗?   可说出这话的主儿,本该是最懂地缘博弈的人。从莫斯科国立大学本博连读,二十多年浸淫欧亚安全领域,跟着智库从基层熬到核心,天天盯着 “俄罗斯在欧亚大陆的影响力”。   按说他该比谁都清楚,大国打交道从不是 “拜把子站队” 那么简单,可偏偏在 “中国中立” 这事上,犯了最基础的认知错误。   要论谁最懂 “大国合作的门道”,中亚五国早用行动给出了答案。这些曾被视作俄罗斯 “后院” 的国家,俄乌冲突后玩起了教科书级别的平衡术   哈萨克斯坦:一边继续留在俄主导的关税同盟和集体安全条约,2024 年底还跟着中俄等国在北京开边境安全会议,签署合作纪要;一边把中哈原油管道输油量提至新高,数字农业项目全交给中企操盘,连首都的轻轨都找中国建。   乌兹别克斯坦:刚跟俄罗斯签完矿产合作协议,转头就把中吉乌铁路列为 “国家优先级项目”,总统亲自督办,就盼着借这条线把棉花卖到中国。   中亚国家的逻辑很实在:跟俄罗斯的老交情不能断,但中国的市场、技术、资金更不能放。这种 “不选边站、只算利益账” 的玩法,恰恰打脸了那位俄罗斯专家 —— 在现代地缘政治里,“合作” 从来不等于 “站队”。   中国的中立,从来不是对俄罗斯 “冷漠”,而是 “不搞阵营对抗,只做实在事”。   合作的家底摆着看:2025 年中俄总理会晤刚敲定,要深化机械设备、汽车领域合作,连俄罗斯想转型的稀土开发,都明确 “跟中国联手”。要知道全球稀土需求 2030 年将翻番,俄罗斯想从 “卖矿” 变 “加工”,离了中国的技术和市场就是空谈。   抗制裁的底气给足了: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多少次否决对俄单边制裁提案?俄科学院专家拉林说得直白:“操纵中国是石器时代思维”。西方想拉中国反俄,连俄国家杜马都笑 “这是愚蠢”。   劝和促谈的活儿没停过:从冲突爆发到现在,中国始终呼吁 “停火谈判”,习近平主席两次跟普京通话都强调 “尊重合理安全关切”,跟泽连斯基也保持沟通。这种 “既护俄安全、又促和平” 的中立,比瞎站队有用百倍。   就算今年中俄贸易额略有下滑,俄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也说了 “只是小插曲”,双方早有对策 “重回增长轨道”。这叫 “不支持”?分明是 “有分寸的力挺”。   要是觉得中国中立是 “偏俄”,再看看中乌合作的细节:2025 年 3 月,中国刚在基辅签了农产品协议,每年进口 80 万吨乌克兰豌豆(填补国内三分之一需求),15 万吨水产品,直接给乌创造 12 万个就业岗位,贡献 1.7% GDP。   更关键的是协议里的 “小心思”:明确排除乌东争议地区货源,避免刺激俄罗斯;30% 贸易用人民币结算,帮乌摆脱美元依赖;还建立 “90 天争端解决机制”,比 WTO 效率高十倍。这种 “帮乌经济、不惹俄不快” 的操作,才是大国博弈的真智慧 —— 中立不是 “和稀泥”,是 “找平衡”。   那位专家口口声声 “重新考虑方向”,却忘了俄罗斯的现实困境:西方制裁压得喘不过气,能源出口遇阻,中亚 “后院” 偷偷抱中国大腿,连中俄蒙经济走廊都得靠中国推进度。真要跟中国闹僵,丢的是技术、市场、地缘支撑的 “大西瓜”。   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普什科夫早说过:“指望中国遏制俄罗斯,是愚蠢”。那位研究员要是真为俄罗斯影响力着想,该学中亚国家的务实 —— 别纠结 “站不站队”,多琢磨 “怎么合作”。中国的中立,本质是 “不帮打架但帮过日子”,这比绑在一起扛制裁靠谱多了。   说到底,那位俄罗斯专家的迷思,是把冷战 “同盟思维” 刻进了骨子里。现在的欧亚大陆,早不是 “非敌即友” 的战场:中俄不结盟但合作无上限,中乌不站队但贸易热络,中亚两边讨好还两头受益。   中国的中立,从来不是 “不够意思”,而是看透了 “站队必输、合作共赢” 的真相。   要是俄罗斯真听了 “重新考虑方向” 的建议,才是犯了比 “误读中立” 更大的错 —— 毕竟在当下的地缘格局里,能帮俄罗斯稳住阵脚、打开局面的,从来不是 “站队的承诺”,而是中国这样 “讲规矩、给实在” 的伙伴。

0 阅读:1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