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季度的全球电视市场数据出炉,格局清晰得让人几乎不用再争论——前五大电视品牌清一色被中韩企业包揽:三星、海信、TCL、LG、小米。这五家合计拿下了全球64.3%的市场份额,剩下的35.7%由其他所有品牌瓜分,其中日本品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具体来看,韩国靠的是技术壁垒。三星和LG合计占全球份额约38%,其中OLED和QD-OLED高端面板几乎由LG Display和三星Display垄断。2025年,全球85%以上的OLED电视面板由这两家韩国企业供应,连索尼都得向LG采购面板。
而中国品牌则靠的是全产业链整合能力。海信、TCL、小米三家合计占全球约22%的出货量,背后是面板(京东方、华星光电)、芯片(晶晨、联发科)、整机组装、物流、电商渠道的全链条自主可控。比如TCL华星2024年液晶面板产能已跃居全球第二,仅落后于京东方。
再看日本,曾经的电视巨头如今几乎“隐身”。2025年Q3,松下、索尼、夏普三大日系品牌合计全球份额不足3%,其中松下电视业务出货量同比下滑41%,已经退出北美和欧洲主流渠道。
问题出在哪?
首先是产业链失控。日本在液晶时代依赖JDI(日本显示器公司),但JDI因投资失误和技术路线摇摆,2023年就停止了电视面板生产。其次,成本结构僵化。
一台55英寸4K电视,中国品牌BOM成本约180美元,韩国约210美元,而日本产的仍维持在260美元以上,毫无价格竞争力。再加上对Mini-LED、AI画质引擎、智能系统等新趋势反应迟缓,日本电视品牌逐渐被边缘化。
但有意思的是,这场“溃败”却让松下高管笑出声。原因在于,他们早就不是靠卖电视赚钱了。退出电视机赛道,对他们来说像是甩了一个巨大的包袱。
2022年起,松下逐步剥离电视整机业务,将品牌授权给土耳其Arcelik和中国代工厂。股价方面,松下自2023年宣布全面退出电视制造后,三年累计上涨128%,远超日经225指数涨幅。曾经的制造业明星,现在越来越华尔街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