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参观北京这些明代楠木巨构的时候都在想,这些楠木生长在哪里?如何开采出来?当时明王朝采木耗费得多巨?终于,近日一本《大明神木记》一书中,寻觅到答案。
先说地点,永乐朝楠木主要采自于神木山,即今天四川省沐川县境内。神木山原名黄种溪山,海拔1500-2000米,非常适宜楠木生长。永乐五年,永乐帝改神木山。楠木开采需斧手,架长,石匠,篾匠,铁匠等。一个伐木聚集点,称为木厂,少说200余人,这还不包括拽运的人。而开采,运输七八根楠木,就要动用共四五千人之多。
采下楠木,怎么运到大江边又是难事。仅是搬运到江边,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到大江边后,80根捆扎为一大筏,沿江每隔十里设一塘,进行转运。由大江而下,转入京杭运河,至京师。
嘉靖三十六年,以紫禁城三殿工采木枋15721根。万历二十四年,两宫采木5600根。万历三十五年,采木枋24610根。仅万历三十五年这一次,采木共用白银363万两。
嘉靖二十六,二十七,三十六年,四川贵州采木民夫达数万,《明实录》说“川黔吏民,苦作数载,无以生息”。仅嘉靖二十六年,采木用339万两。注意,这还仅仅是四川一省费用。要知道朝廷采木除了四川,还有贵州,湖广一带。
康熙二十五年,朝廷罢四川楠木开采,康熙决定以塞外松木来营建宫殿:“若取充殿材,即数百年可支,何必楠木”。历史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