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心寒了!菲律宾总以为,自己是美日韩等西方国家的“心头肉”,有任何危险和灾难,他们总会第一时间援助,但是,他太天真了。 当菲律宾遇到天灾台风时候,这些西方国家视若无睹,只在乎自己利益 此前美日菲于去年4月签署战略同盟声明,但灾情发生后,美日韩等盟友的援助却迟迟未能到位。这一现象显示,所谓的“盟友情谊”实则脆弱不堪,菲律宾并非西方的“心头肉”,而是被利用的战略棋子。 从灾情实际情况来看,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10月28日通报显示,“海鸥”中心风力达17级,已造成至少127人死亡,农业损失超8亿美元,仅比科尔地区就有2000间房屋被冲毁。 当地灾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反映,断水断粮已达三天,对盟友援助的期盼落空。 从西方盟友的实际援助情况来看,美国白宫10月29日宣布提供50万美元紧急援助,且备注该款项将从现有援助款中划拨。 日本的援助力度更为有限,仅捐赠100顶帐篷和一批消毒用品,价值不足10万美元。韩国则未及时作出援助回应,直至11月1日才表示将“考虑提供援助”。 对比之下,西方对乌克兰和以色列的援助力度形成了鲜明对比。特朗普政府今年向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已达60亿美元,以色列冲突爆发后,美国在7天内即紧急拨款100亿美元。同为西方“盟友”,菲律宾所获援助与乌克兰、以色列相差悬殊,这种差异化对待清晰可见。 值得注意的是,美日在对菲律宾军事援助方面始终保持积极态度,根据美菲去年4月签署的《加强防务合作协议》,美国已向菲律宾交付24架“黑鹰”直升机和6艘巡逻艇,总价值超3亿美元。 日本也承诺在2025年内提供12艘二手巡逻艇。本质而言,西方关注的是菲律宾能否承担“战略屏障”的角色,对灾民救援需求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事实上,西方在菲律宾灾害救援中的消极表现并非首次,2013年超强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造成5235人死亡,联合国呼吁国际社会提供3.48亿美元援助。 当时美国仅提供1500万美元援助,且主要用于美军直升机运输;日本捐赠4000万美元,但附加优先用于本国企业参与重建项目的条件。 相较之下,东盟国家提供了切实援助,东盟秘书长亲自带队运送帐篷等物资,马来西亚还搭建了野战医院。 西方对菲律宾的差异化对待,核心源于地缘利益的考量。乌克兰位于东欧对抗前沿,可直接牵制俄罗斯;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的核心盟友,关乎石油安全与地区霸权维护。 对西方而言,菲律宾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南海战略位置,可用于牵制区域内其他力量。灾害救援无法直接产生战略收益,因此难以引发西方的积极响应。 美日菲去年4月举行的三边峰会即是典型例证,当时三国发表联合声明,多次提及“共同价值观”“战略联盟”,并承诺推进“吕宋经济走廊”“清洁能源合作”等项目。 但灾情发生后,这些承诺均未兑现。中国网曾分析指出,该联盟本质是冷战思维的产物,由美日主导以实现遏制目标,菲律宾仅为参与方。 菲律宾在历史上曾多次遭遇类似情况。上世纪90年代菲律宾火山爆发时,美国驻菲基地尚未撤离,仅派遣数架运输机进行象征性救援,随后将更多资金投入中东地区。 2009年台风“凯萨娜”肆虐期间,美国因专注于阿富汗战争,提供的援助规模甚至不及新加坡。尽管有多次历史教训,但菲律宾仍倾向于寻求西方支持,未能充分吸取经验。 西方的消极援助并非源于资金短缺。数据显示,美国2025年国防预算达8860亿美元,抽取数亿美元用于灾害救援对其而言压力极小;日本今年向军工企业提供的补贴达50亿美元,却在对菲救援中态度消极。 西方媒体的报道倾向同样值得关注。“海鸥”台风发生后,美国《纽约时报》仅在国际版角落简要提及,却以整版篇幅报道以色列的人道主义危机;日本NHK大量直播美日联合军演,对菲律宾灾情的报道累计不足5分钟。 事实上,菲律宾的周边国家始终提供了及时援助。“海鸥”台风过后,东盟迅速启动灾害援助协调机制,印尼捐赠200吨大米,越南派遣搜救队,泰国提供一批药品。 尽管东盟国家经济实力不及西方,但在救援响应上更为积极。这一现象表明,真正的援助基于邻里互助的务实情谊,而非“价值观绑定”的政治考量。 依附西方看似能获得军事装备支持,实则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西方盟友在平时将其视为战略工具,在危机时刻则弃之不顾,这是菲律宾需要正视的现实。 国际交往中不存在无代价的利益输送。美日韩向菲律宾提供武器,核心目的是将其打造成南海“前哨”;对乌克兰、以色列的慷慨援助,本质是为维护自身霸权服务。 若菲律宾无法认清这一本质,未来遭遇灾害时,仍可能面临西方援助缺位的困境,最终只能依赖周边国家的支持。此次台风不仅摧毁了大量房屋,更应促使菲律宾重新审视其对外合作策略。 参考资料: 遭受台风“海鸥”袭击 菲律宾全国进入灾难状态.--看看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