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后悔!奥巴马后悔!拜登后悔! 没想到,奥巴马回忆录《应许之地》里提到了涉华

红楼背疏影 2025-11-10 13:12:13

克林顿后悔!奥巴马后悔!拜登后悔! 没想到,奥巴马回忆录《应许之地》里提到了涉华言论!   说白了,中国现在的发展趋势是势不可当,无非是外部环境好与坏的问题,像奥巴马、拜登、特朗普,哪一个不是想一口就把中国吞并了呢? 奥巴马在回忆录中承认,2011年提出"重返亚洲"战略时,低估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速度。他的团队曾预测中国芯片产业至少需要15年才能达到7纳米工艺,但中芯国际在2020年即实现突破。这种技术误判,导致美国在5G标准制定、人工智能伦理规则等关键领域失去先机。 奥巴马时期将60%海军力量部署亚太的计划,反而刺激了中国区域拒止体系的加速成熟。 2025年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报告显示,解放军东风-26D导弹的覆盖范围已延伸至关岛以西,而美国在菲律宾轮驻的"濒海战斗团",其威慑效果因中国舰载高超音速导弹的列装而大打折扣。 克林顿他未料到中国能如此高效地将经济红利转化为综合国力:2001年中国人均GDP仅1000美元,2025年已突破1.3万美元;同期中国军舰总吨位从美国的八分之一增至二分之一。 但克林顿的反思存在选择性,他忽略的是,正是"接触政策"为中国融入全球体系打开窗口。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稳定作用,2020年疫情中供应链的韧性,恰恰证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不可替代性。 拜登团队内部评估报告承认,对华加征关税的实际效果与预期严重偏离。美国贸易代表署2025年数据显示,中美贸易逆差不减反增,中国对美出口中高技术产品占比从2018年的35%升至2025年的52%。更关键的是,关税成本90%由美国进口商承担,推高国内通胀率2.3个百分点。 在科技领域,制裁反而加速中国自主创新。华为2025年推出完全去美国化的5G基站解决方案,中微公司刻蚀设备进入台积电供应链。这种"压力-突破"的循环,印证了中国古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智慧。 三位总统的反思共同揭示美国对华认知的系统性偏差。西方惯用GDP增速、军费规模等线性指标预测中国发展,但忽视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三年吸引外资超香港同期,这种非线性突破屡见不鲜。 两党轮替导致对华政策缺乏连续性,特朗普退出TPP、拜登重建印太经济框架,这种摇摆使中国获得战略周转空间。 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在供应链重组上进展缓慢,印度手机产业链仍依赖中国模组,这种利益交织使对华围堵难以彻底。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展现出独特应对智慧,国内消费占GDP比重从2019年的39%升至2025年的55%,十四亿人口市场形成强大抗冲击韧性。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四年全球第一。RCEP生效后,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构建了更均衡的国际合作网络。 近年来,美国传统盟友在对华政策上出现明显分化。欧盟2025年发布的《中欧关系展望报告》明确表示拒绝跟随美国对华脱钩政策,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访华期间强调"去风险不意味着脱钩"。 东盟国家更是在中美之间采取平衡策略,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公开表示"不愿选边站队"。 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中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2025年全球AI企业百强中,中国企业数量首次超过美国,达到32家。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已建成全球最长的4600公里量子保密通信干线。 这些突破性进展,使得美国在科技领域的传统优势受到挑战,迫使美国企业不得不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例如微软与华为在6G基础研究领域达成的合作协议。 西太平洋地区的军力对比继续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根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2025年度报告,中国海军舰艇总吨位已达到美国的75%,而在2015年这一比例仅为45%。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最新型的东风-27导弹射程覆盖关岛以西全部海域,而美国同类武器仍处于试验阶段。这种军事实力的变化,正在重塑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 从美苏冷战到中美博弈,历史证明遏制战略难以阻挡大国崛起。苏联解体源于内部僵化,而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不断优化治理体系。当前中国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赛道的领先,更凸显发展模式的适应性。 美国战略界的反思值得肯定,但更需行动转向。若继续以零和思维处理中美关系,可能重蹈英国失去霸权的覆辙。当19世纪英国试图遏制美国崛起时,最终反加速了自身相对衰落。 奥巴马在回忆录结尾写道:"奥巴马在回忆录中承认中国让数亿人摆脱贫困是“人类一大创举”,并认为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比混乱贫困的中国更符合美国的利益" 当美国三任总统的反思汇聚成共识,或许意味着太平洋两岸将开启更理性的相处模式。毕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超越霸权的零和思维。 参考资料: 奥巴马回忆录,居然这样说中国.--上观新闻

0 阅读:0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