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对中国的态度,   主持人问:为什么现在你对

叁号知识局 2025-11-10 18:14:07

前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对中国的态度,   主持人问:为什么现在你对中国的评价与过去完全相反?   雷蒙多答:现在卸任了,可以说真话了…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雷蒙多,这位曾经的美国商务部长,当时可真是“狠话多”,她的一个名言就是要“把中国困在技术石器时代”,这种言辞简直能把中国从头骂到脚。   你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的她,真的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将中国的崛起视作最大的威胁,她主导了各种针对中国的制裁政策,像芯片出口管制这种,“精准如瑞士手表”,她自己也曾经骄傲地说过,似乎是觉得一切都能阻止中国的发展。   但转眼间,雷蒙多卸任后,整个人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这让不少人都吃了一惊,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站在讲台上对中国进行恶意攻击,反而在一些公开场合大谈中国的产业政策,称赞中国通过正确的政策推动了科技与工业的崛起,尤其是华为,雷蒙多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制裁华为的结果不仅没能把它拖垮,反而使华为的技术更加强大,她曾直言不讳地说:“过去的政策,根本无法阻挡中国的发展,反而还让他们越战越勇,”这番话,放在她任内时,真是没敢说出口。   这一转变背后,除了她自己卸任后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毕竟,政治界的风云变幻如此迅速,许多政客一旦脱离了权力的旋涡,他们就可以说出一些真话,尤其是美国两党的极化和政治斗争氛围浓厚时,他们不得不佩服现实的力量,真正的政治舞台往往是需要折衷与妥协的,而卸任之后,他们终于有了勇气去说出那些被压抑许久的事实。   不过雷蒙多的转变并不孤单,像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他卸任后也是变得“可亲”许多,曾经他可是对中国的立场非常强硬,甚至说中美关系是“零和博弈”,但卸任后,他公开批评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说那是“经济自杀式袭击”。   原本极力推动对华政策的他,竟然直言“美国试图改变中国的努力已经失败”,他自己也明白,这样的努力不会有好结果,甚至损害了美国自身的经济利益,再看看其他一些前政客,卸任之后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表现,一些曾经坚决支持强硬对华政策的人,回到学术界、智库或者其他领域后,反而开始重新审视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问题,甚至对一些曾经支持的政策产生了质疑。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美国政坛的动荡不安使得这些政客在任时必须按照“政治正确”的要求来处理与中国的关系,而一旦卸任,去掉了政治压力,他们更能站在实际出发点去分析问题。   雷蒙多自己也曾坦言,自己任内的时候不得不戴上“强硬面具”,不敢轻易与中国做正常的沟通,她甚至提到,因为自己去上海迪士尼玩,竟然还被批评“对华软弱”,这背后的“政治高压”让她十分不适应。   卸任后的雷蒙多,其实暴露了一些当时政治环境下的真实情况,例如她在过去曾大肆炒作中国汽车“藏后门”,将中国的正常出口产品妖魔化,竟然说“300万辆车可以被远程熄火”这种荒谬的论调。   可卸任后,她明确指出自己曾走访过东南亚等地,发现美国的电信设备几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的设备,“更便宜且质量相当”,这无疑是对美国当时指责中国技术有“后门”的言论的一种强烈反击。   而最为有趣的部分是,当雷蒙多开始发表这些“真话”时,她并没有为自己的过往政策做过多辩解,而是看到了事态发展的现实,她的语气更加理性,也让人觉得,政治游戏中的“面具”终于脱落,她所说的“试图阻止中国是愚蠢的”,这句话几乎是对她过去政策的最强烈自我批评,正如她自己所说,无法通过一味的限制政策去改变中国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崛起,反而会对美国自身的企业和国际市场造成更多伤害。   这些年来中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屡创佳绩,科技、基础设施、甚至是国际战略布局也逐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打破了美国“基建狂魔”的神话,雷蒙多自己也指出,在她调研过的许多地区,最值得注意的不是美国的“巨型投资”,而是中国所提供的更加务实且符合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159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