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陆军副总司令刘湘滨再次“死谏”赖清德:在中国近海岸2000海里之内,美国是没

千金不及冰麒麟 2025-11-10 19:27:54

台湾陆军副总司令刘湘滨再次“死谏”赖清德:在中国近海岸2000海里之内,美国是没能力跟解放军对抗,帮不了台湾,“倚美谋独”不可能得逞。在一次电视节目中,刘湘滨直接点出台湾的地理弱点。岛屿面积小,南北不过几百公里,东西宽度更窄,这意味着没有足够的战略空间来缓冲攻击。 赖清德上任以来,台湾当局大力推进防务改革,包括审讯机制的强化和弹药管理的细化。这些举措旨在提升部队作战效能,但也暴露了资源分配的紧迫性。军费预算已增至6190亿新台币,重点投向导弹系统和潜艇建造。然而,与大陆的军费规模相比,差距仍高达15倍以上。台湾采购一艘自制潜艇需耗资数百亿,维护成本更高企,而大陆单艘驱逐舰即可搭载上百枚导弹,射程直达关岛外围。这种不对称投入,让岛内防卫体系的可持续性备受质疑。地理因素进一步放大困境,台湾岛南北长约394公里,东西最窄处仅144公里,这种紧凑布局在现代战争中缺乏纵深缓冲,易成火力覆盖的靶子。 刘湘滨在节目中强调,现代战争的核心在于火力投射,对岸火箭部队的射程轻松囊括全岛。解放军火箭军装备的东风系列导弹,精度高、机动强,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饱和打击。台湾空军战机起飞后,雷达锁定仅需数秒,拦截难度极大。这种技术差距不是短期军购能抹平的。台湾虽引进F-16V战机和爱国者导弹,但数量有限,面对高强度对抗,消耗速度惊人。能源依赖同样是软肋,岛上电力97%靠进口,粮食自给率不足30%。一旦海峡中断,发电厂储备仅够一周,民生供应将迅速崩盘。这些数据不是空谈,而是基于公开报告的现实评估,提醒当局军事路径的脆弱性。 倚美谋独的路线在刘湘滨看来,注定难以为继。他指出,在距大陆海岸2000海里以内,美国海军无力有效对抗解放军导弹群。鹰击系列反舰导弹速度达马赫3以上,美方标准导弹系统拦截成功率不足50%。印太司令部官员曾公开承认,对岸演习已接近实战水平,美军响应需跨洋调动,时间窗口被压缩。菲律宾黄岩岛事件就是例证,美军基地相距不远,却仅限于监视而非直接干预。台湾位置更贴近大陆,美方决策受国内政治制约,国会分歧大,民众反对卷入海外冲突。智库模拟显示,介入台海将导致美军损失数十艘舰艇和数千人员,代价高到难以承受。 台湾当局的防务调整虽有成效,但引发岛内不满。高雄等地抗议频发,参与者达数十万,焦点直指政策执行的公平性。民进党支持率滑落至30%以下,与前任蔡英文时期相比,差距明显。美国转向经济合作,如芯片供应链整合,避免军事承诺的明示。国际伙伴多持观望态度,优先本土安全。赖清德视察部队时,强调自主防卫,但采购延误频现,新一代雷达系统交付推迟半年。这些变化反映出岛内战略的被动性,难以逆转整体劣势。刘湘滨的发言如一面镜子,照出政策的空洞之处。 两岸军力对比悬殊,不是添置几架战机就能扭转。台湾地理劣势根深蒂固,山区虽提供部分掩护,但平原区暴露率高,部队机动空间狭小。对岸火箭部队的集群作战能力,已从传统炮击演变为精确制导,覆盖范围扩展至全岛关键节点。能源进口的脆弱链条,进一步削弱持久战潜力。政治解决的呼声,在刘湘滨的分析中,成为唯一现实路径。回归共识基础,通过对话化解分歧,方能避免不测风险。这种务实判断,源于多年军旅经验和数据佐证,接地气却直击要害。 刘湘滨退休后,仍通过媒体平台发声,强调两岸和平的紧迫性。当局继续推进武器采购,追加数百亿用于弹药储备,但执行中遇技术瓶颈,自产导弹命中率需提升20%。高雄抗议浪潮未平,罢免投票参与率超60%,反映基层情绪的积累。美国经济援助虽达数百亿美元,却多为贸易优惠,而非硬性军援。国际形势下,日本和澳大利亚加强区域巡逻,但未明确站队台海。台湾需正视这些现实,调整策略转向协商,避免军事冒险的陷阱。刘湘滨的观点,在岛内引发广泛讨论,推动更多理性声音浮现。 刘湘滨的“死谏”本质上是基于事实的警示,台湾岛的独特地形决定了防卫的结构性挑战。南北狭长、东西紧凑的布局,在火力时代如同一张薄纸,难挡远程打击。火箭部队的进步,让传统工事失效,强调机动与隐蔽的重要性。军费虽增,但效率低下,采购腐败案频发,资金流失达数十亿。能源和粮食的外部依赖,放大封锁风险,岛内储备需至少扩展三倍。倚美策略的局限性显而易见,美国优先本土,难以全力驰援。 未来,台湾防务需平衡硬实力与软外交。赖清德团队的改革虽有亮点,如审判机制的数字化,但整体框架仍需优化。民意调查显示,超半数民众支持对话路径,反对激进对抗。刘湘滨的发言,推动岛内智库报告增多,评估报告达数十份,焦点锁定资源分配。两岸交流虽受阻,但民间渠道活跃,贸易额仍超2000亿美元。维持现状的共识,是当下最佳选择,避免外部势力主导的被动局面。

0 阅读:0
千金不及冰麒麟

千金不及冰麒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