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记者问金一南:“为什么英国宁愿归还富得流油的香港,却以损失6艘军舰、10多

芸霄记史 2025-11-10 20:01:24

一次,记者问金一南:“为什么英国宁愿归还富得流油的香港,却以损失6艘军舰、10多架战机的代价,不惜在战争中夺回马岛?”金一南不假思索地说:“英国上将讲过,本来并不想把香港还给中国,但又有谁敢去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呢?”   香港回归表面上十分顺利,可背后暗流涌动,事实上,从谈判桌上的角力,到最终交接的决定,英国人经历了从强硬到退让的全过程。   当年撒切尔夫人一度态度强硬,她希望香港能像新加坡那样继续在英国手中运作,她甚至在公开场合放言,如果有必要,英军会采取一切手段。   可面对中方代表冷静而坚定的回应:“中国人虽然穷,但打仗从不要命”她的气势立刻弱了下来。那一刻,她似乎意识到,这已经不是一句外交辞令,而是一种真实的国力表达。   会后,撒切尔夫人曾经紧急致电国防部,询问英军若与中国开战,有几分胜算。得到的回答只有两个字——“零成”。   而且如果真打起来,经济代价可能是马岛战争的数倍,这个答案让她彻底沉默,也让英国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他们守不住香港。   而许多亲历过马岛战争的英国海军军官,也表示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在他们看来,英国皇家海军完全不该轻易认输。   直到香港回归后的几年,一位英国空军上将用一句话终结了所有争论,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反问手下:“既然你们都认为应该拿回香港,那么你们谁去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句话让整个会议安静下来,没人再敢说出“夺回香港”这四个字。   这句话后来传到了金一南耳中,让他感触很深。他明白,这份“畏惧”其实来源于中国军队几十年来打出来的战果。   抗美援朝,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装备落后,可志愿军硬是在冰天雪地中和世界上最强的军队美军打成平手,甚至迫使对方签下停战协定。   那场战争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也让“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几个字成为了不可轻视的存在。金一南曾说,当解放军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刻,中国人民就真正站起来了,那是一场用血与牺牲换来的尊严,它让后来的一切谈判,都有了底气。   所以,当英国最终选择将香港归还时,他们不是突然变得慷慨,而是清楚地明白,时代已经不同,真正让他们忌惮的,不是谈判桌上的语言,而是背后那支绝不后退的军队。   一个国家的尊严从来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靠实力去守护的,无论是抗美援朝,还是香港回归,背后都有无数无名者的坚守与牺牲。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力量,中国才能从容地面对世界的风浪,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而这份底气,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时刻中,坚定地刻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骨子里。     参考信源:海峡新干线

0 阅读:17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