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徐悲鸿在香港时,遇到一个德国人售卖四箱古画,当徐悲鸿看到第三箱时,突然大喊一声:“下面的不看了,我就要这一件!”对方开口就要1万元,徐悲鸿却不假思索的同意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徐悲鸿在香港举办画展,画展期间,好友许地山透露一个消息,说有一位德国马丁夫人携带四箱中国古画,希望出售,马丁夫人是前德国驻华大使的女儿,她的父亲在中国工作期间收藏了大量文物,这批画作可能藏有珍品,徐悲鸿听后非常重视,决定亲自前往查看。 在马丁夫人的住所,四只箱子依次打开,箱内的画作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山水画,虽然画工精细,但缺少独特的艺术价值,徐悲鸿本来兴趣平平,但当他翻到第三箱时,一幅绢布画卷吸引了他的目光,这幅长卷上画着87位神仙,画中人物衣袂飘动,线条流畅,透着一种盛唐时期的气韵,画卷没有署名,也没有题款,但徐悲鸿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唐代画家吴道子一脉的作品。 徐悲鸿深知,这卷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国文化的遗产,他认为,这样的珍品必须由中国人守护,不能再流失到海外,马丁夫人提出的价格是1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高昂的费用,徐悲鸿身上的现金远远不足,但为了获得这幅画,他毫不犹豫地答应,并承诺用自己的画作补足差额,最终,徐悲鸿以一万现金加七幅作品的代价,成功将画卷收入囊中。 购得画卷后,徐悲鸿非常珍视,他邀请了张大千、谢稚柳等艺术家共同鉴赏,张大千认为,这幅画不仅在线条上体现了唐代的风格,甚至在构图上也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谢稚柳则判断,这幅画可能是吴道子一脉的作品,甚至接近吴道子的真迹,徐悲鸿为此刻下了一枚“悲鸿生命”的印章,并用特制的木箱将画卷妥善保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徐悲鸿带着这幅画辗转多个城市,由于战争形势严峻,徐悲鸿每到一地,都会将画卷锁在特制的箱子中,随身携带以防遗失,1942年,徐悲鸿在昆明躲避空袭期间,家中遭遇盗窃,包括《八十七神仙卷》在内的三十多幅作品全部丢失,这件事对徐悲鸿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这幅画对他而言,早已超越了一般的艺术品,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传承。 经过多年努力,1944年,有人报告在成都的市场上发现了疑似《八十七神仙卷》的画作,徐悲鸿立刻行动,为了赎回画卷,他不仅倾尽所有,还创作了多幅新画作为交换条件,最终,画卷成功回到徐悲鸿手中,打开画卷,看到“悲鸿生命”的印章依然完好无损时,徐悲鸿感慨万分,并将画作带在身边继续守护。 徐悲鸿始终认为,这幅画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这样一件作品,承载了盛唐时期的艺术成就和文化气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徐悲鸿感到,自己作为一名艺术家,有责任保护它免受战乱的损害。 1953年,徐悲鸿因病去世,临终前,他特意嘱托妻子廖静文,将所有藏品捐赠给国家,如今,这幅《八十七神仙卷》静静地存放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画卷上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唐代艺术的辉煌,同时也记录了徐悲鸿为守护文化遗产所付出的努力。 信息来源:(中国作家网——徐悲鸿与古画《八十七神仙卷》的悲欢离合_中国作家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