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昨日向中国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挑衅,说在特定情

纸上点将 2025-11-10 20:47:54

2025年11月8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昨日向中国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挑衅,说在特定情况下“使用武力”也“可以想象”,说“使用战舰”也“可以想象”,说“在存亡危机事态下”出动自卫队也“可以想象”。 日本近年来防卫政策转向明显,从长期的低调防御到如今的主动威慑,高市早苗的上台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2025财年,日本防卫预算达到8.7万亿日元,同比增长9.4%,创下历史新高。这笔巨资主要投向导弹系统和海军装备,旨在构建多层次反击能力。Type 12反舰导弹的改进版已提前部署,射程扩展至400公里以上,ASM-3A空射导弹也开始批量装备F-2战斗机。这些举措表面上针对“周边威胁”,但实际操作中,训练科目频频模拟海峡封锁场景,指向性不言而喻。日本政府强调这是“必要投资”,却忽略了这种单边扩张对地区稳定的冲击。军费激增本该服务于集体安全,可日本的路径更像是在追赶大国博弈的节奏,试图通过硬件堆砌换取战略主动。问题是,这种“以武求安”的逻辑,在历史中从未真正奏效,只会放大不确定性,让邻国不得不相应调整部署,最终陷入军备竞赛的泥潭。 高市早苗的国会表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日本长期对华鹰派路线的延续。她在预算委员会上直言,如果中国对台湾动用武力,如海上封锁或武装介入,日本可能视之为“存亡危机”,从而激活集体自卫权。这番话一出口,立刻引发国际关注,因为它突破了以往的模糊表述,直接将台湾问题与日本本土安全挂钩。早在2024年,高市就多次公开表示,台湾海峡稳定关乎日本供应链和能源通道,一旦中断,后果不堪设想。她的立场深受自民党保守派支持,也与美国“印太战略”高度契合。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公开挑衅忽略了外交的细腻空间。日本作为战后和平国家,宪法第九条本是约束军力的底线,如今却被逐步松动,借“危机”名义扩大自卫队权限,实则在为潜在冲突铺路。更有甚者,日本与美国的联合军演频次增加,2025年的“Resolute Dragon”演习涉及1.9万名士兵,模拟导弹拦截和海峡防御,规模空前。这不只是技术演练,更是政治信号,意在威慑中国,同时拉拢盟友。但现实中,这种“抱团取暖”往往适得其反,只会让东亚格局更趋碎片化,各方互信进一步流失。 日本导弹量产的加速,是军备扩张的核心抓手。2025年,防卫省批准了多项采购合同,三菱重工等企业接到升级Type 12导弹和鱼雷管巡航导弹的大单,总额超过320亿日元。原本计划2026年部署的陆基版反舰导弹,如今提前一年上阵,旨在覆盖西南诸岛链条。ASM-3A的射程提升,让日本空军具备了更远的打击半径,甚至能威胁大陆沿海目标。同时,美国Typhon中程导弹系统已在日本西部亮相,这是继菲律宾部署后的又一动作,北京已多次表达不满。这些硬件升级看似高效,却暴露了日本的战略焦虑:本土防御能力不足,只能靠进口和本土化相结合来补短板。但导弹不是万能钥匙,量产虽快,实战检验却遥遥无期。更重要的是,这种针对性部署直接挑战了地区军事平衡,日本声称“纯防御”,可周边国家怎能不疑?韩国和东南亚诸国已通过外交渠道表达关切,担心日本的“正常化”进程会引发连锁反应。 美日同盟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2025年,双方联合演习不只限于双边,还扩展到“三边”框架,如“Freedom Edge”涉及美日韩,涵盖海空网络协同作战。演习地点选在九州和冲绳,科目包括C-130运输机低空渗透和F-35联合拦截,明显针对潜在海峡冲突。日本借此提升互操作性,自卫队官兵与美军无缝对接,共享情报和后勤。但这种深度捆绑,也让日本成了美国亚太布局的“前哨”,自主性日益弱化。高市早苗上台后,重申日美安保条约的重要性,甚至推动美军在日驻扎规模扩大。这本是战略选择,可在对华议题上,却容易被解读为“拱火”。中国外交部多次回应,指出此类演习加剧紧张氛围,违背地区和平共识。日本辩称这是“常规训练”,但频率和强度都远超以往,难免让人联想到冷战时期的阵营对抗。 日本的军备扩张野心,从防卫白皮书可见一斑。2025版白书强调“反击能力”建设,首次将高超音速导弹纳入重点,预算中拨款2070亿日元用于序列生产。这反映了东京对中俄军力的忌惮,但也暴露了其大国心态: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塑造规则。日本希望通过这些投资,在东盟峰会和G7机制中多发声,影响南海和台海议程。可现实是,军费虽高,经济基础却在承压,2025年GDP增长预期仅1.2%,财政赤字已超200万亿日元。老百姓的日子紧巴巴,养老金和医疗开支被挤压,却要为导弹买单,这种不平衡迟早会引发国内反弹。更何况,周边国家并非铁板一块,越南和菲律宾虽亲美,但对日本的“历史包袱”仍有戒心。扩军求话语权的算盘,打得响亮,却忽略了软实力缺失,日本的“正常国家”之路,越走越窄。

0 阅读:2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