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征税时代要来了?未来你的养老金靠它!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语出惊人:“国家未来应向每台出厂机器人征税。”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可能解决了AI时代最棘手的财富分配难题。 当机器人能替代80%的人力工作,它们是否应该像人类一样承担社会责任?王兴兴的提议打开了一扇充满想象力的窗口:一个由机器人为人类养老、医疗和教育买单的未来社会图景,或许不再遥远。 王兴兴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提出,当机器人具备大规模作业能力时,国家可考虑向每台出厂机器人征收“机器人税”。 这一设想并非首创。早在2017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就公开支持对机器人征税,提出机器人应该缴纳与人类同事一样多的税。 核心逻辑并非惩罚技术进步,而是建立一种机制,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生产力红利进行社会化的再平衡。 美国东北大学教授李向明在其著作《人形机器人》中设想了一个名为“新大陆”的UBI(全民基本收入)实践案例:通过提高自动化企业税收等方式,每月为每位成年人提供与基本生活费用相当的款项。 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类人机器人市场”总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美元,将有超过10亿个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更是预测,未来每个人都会拥有3到5个机器人。 这种大规模替代已初现端倪。小鹏汽车发布的IRON机器人已接入其广州工厂产线,用于组装“小鹏P7+车型”零部件,每天能安装500颗螺丝,年节省人力成本超30万元。 当自动化大规模替代人工岗位,传统的以劳动收入为基础的税收体系将面临侵蚀,社会保障资金池也会承受巨大压力。 机器人税可开辟新的财政来源,用于支持被替代劳动力的技能再培训、职业转型,乃至探索“全民基本收入”等新型社会福利模式。 韩国的讨论最为积极。现任总统李在明早在2022年大选期间就提出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征税,并于2024年9月再次公开表示,“应通过机器人税确保经济可持续性”。 德国最大的工会之一——金属工业工会主席弗朗茨·施泰因库勒也曾提出征收类似税项的设想,主张将所获资金用于支持社会保障体系或教育系统。 不过,这一提议遭到了商业界的明确反对。德国慕尼黑及上巴伐利亚工商会表示,数字化和智能系统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对机器人征税将抑制创新,阻碍技术进步。 目前立即启动对人形机器人征收统一税种的时机远未成熟。 该产业仍处于商业化应用的极早期阶段,技术、市场和产业生态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无论是特斯拉的“擎天柱”还是美国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 AI的产品,其高昂的制造成本、有限的续航与负载能力、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通用性不足等问题,依然是阻碍其大规模普及的关键瓶颈。 迈克尔·J·安教授指出,制定“机器人税”需权衡多个关键因素:必须明确征税范围;需厘清税收责任的归属问题;推动国际合作尤为关键,以避免率先推行该税种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陷入不利地位。 当小鹏机器人已在生产线上精准拧紧螺丝,当特斯拉Optimus准备2025年量产,社会需要一场关于财富分配的深度对话。 王兴兴的机器人税设想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更在于提醒我们提前思考技术革命的社会影响。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看到:机器人为人类工作,国家用机器人税为全民提供基本保障,而人类则被解放出来,从事更多创造性、情感性的工作。 正如一位行业专家所言,一个精心构建的税收框架,其影响并非绝对为负,甚至可能引导创新向着更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关键,在于找到技术创新与社会福祉间的最佳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