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海南抗日游击队队长高大雄不幸被捕,即将被日军处决。他穿着一件土布褂子,脖子上围着一条围巾,被日军压着前往行刑的地方。 那条围巾是妻子连夜织的,藏着细密的针脚和牵挂,此刻在南国的风里微微飘动,衬得他黝黑的脸庞愈发坚毅。行刑的路选在海口市区的空地上,日军特意沿途驱赶百姓围观,想借着公开处决的场面,浇灭琼崖大地的抗日火种。可高大雄走得稳稳当当,双手被反绑在身后,手腕被麻绳勒出深深的红痕,却始终抬着头,目光扫过路边瑟瑟发抖的乡亲,没有一丝畏惧。 没人记得高大雄具体是哪年拉起的队伍。只知道1939年日军侵占海南后,原本在村里当民兵队长的他,带着二十几个后生躲进了五指山,靠着简陋的武器,在山林间与日军周旋。有老乡回忆,日军为了掠夺橡胶资源,频繁扫荡周边村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是高大雄带着游击队一次次半路伏击,抢回被抢走的粮食,掩护百姓转移。有一次,他为了救一个被困在火屋里的孩子,后背被烧伤一大片,却只是抹了把草药,第二天又带着队伍出发了。 日军恨他入骨,悬赏重金捉拿,却一次次被他巧妙避开。这次被捕,是因为队内出现了叛徒。据《琼崖纵队档案》记载,叛徒泄露了游击队的藏身地,日军连夜包围了山洞,高大雄为了掩护队员突围,故意把日军引向相反方向,激战中身中三枪,才力竭被俘。日军曾对他严刑拷打,鞭子抽、烙铁烫,逼他说出游击队的下落,可他始终咬紧牙关,只留下一句:“要杀要剐随便,想让我当汉奸,绝不可能!” 行刑场上,日军军官用生硬的中文喊话:“谁再跟着游击队反抗,就是这个下场!” 高大雄猛地抬起头,声音洪亮得盖过了周围的嘈杂:“乡亲们!日军占我家园、害我同胞,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能让他们得逞!” 日军士兵慌忙用枪托砸向他的膝盖,想让他跪下,可他硬生生扛住了,膝盖磕在石子路上渗出血迹,依旧挺直腰杆。 妻子挤在人群里,捂着嘴不敢哭出声,泪水却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她想起高大雄离家时说的话:“等把日军赶跑了,我就回来陪你种橡胶、养孩子。” 可这个简单的承诺,终究没能实现。周围的百姓有的偷偷抹泪,有的握紧了拳头,日军的枪口对着人群,却挡不住那双双眼里燃起的怒火。 正午的太阳辣得刺眼,日军举起了枪。高大雄望着五指山的方向,那里有他的战友,有他守护的土地。枪声响起的那一刻,他猛地挺直胸膛,围巾在空中划出一道决绝的弧线。人群里有人忍不住哭喊出声,有人悄悄把拳头攥得更紧——日军原本想通过公开处决杀一儆百,却没料到,高大雄的从容赴死,反而点燃了更多人的反抗决心。 他牺牲后,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趁着夜色把他的遗体偷偷埋在山脚下,在坟前栽了一棵橡胶树。后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循着高大雄的足迹,加入了琼崖抗日游击队,队伍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上千人,成为日军统治海南的心头大患。据《海南抗日战争史》记载,1940年至1945年,琼崖游击队在五指山周边发动大小战斗上百次,收复多个乡镇,打死打伤日军数千人,而高大雄的名字,始终是队伍里最响亮的精神旗帜。 那条土布围巾被妻子珍藏着,后来传给了儿子。多年后,儿子也加入了革命队伍,带着父亲的信念,继续为家国安宁奋斗。高大雄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遗言,没有显赫的功名,却用生命诠释了“匹夫有责”的重量。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普通人,凭着一腔热血,在黑暗中坚守,在绝境中抗争,才换来了后来的山河无恙。 英雄从不是天生的符号,而是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挺身而出的凡人。高大雄的故事,藏着琼崖大地最不屈的灵魂,也藏着中华民族面对侵略时,永不磨灭的抗争精神。铭记这些无名英雄,就是铭记我们民族的根与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