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称俄或本周内控制库皮扬斯克俄罗斯媒体高调报道的库皮扬斯克“解放”进程,本质是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的战略焦点博弈。这座被俄媒称为乌克兰“第三首都”的城市,其战略价值远超普通据点——横跨奥斯科尔河的地理区位,使其成为乌军东部战场的“补给大动脉”,每月通过铁路输送8000吨弹药和1.2万名士兵,既是阻挡俄军西进哈尔科夫的最后屏障,也是乌军奥斯科尔河右岸集群的“物资心脏”。对俄军而言,拿下这里就等于撕裂乌军东部防御体系,打开通往哈尔科夫的门户,这种地缘权重让每一次攻防都牵动战局全局。
当前战场呈现出“科技赋能+精准围歼”的鲜明特征。俄军“西部”集群先控渡口封突围通道,无人机群昼夜侦察打击,地面突击队“清剿一栋巩固一栋”,第121摩托化步兵团单日便“解放”16栋建筑。反观乌军,陷入“弹尽粮绝”的被动困局:补给线被俄军火力网掐断,海马斯火箭炮遭“柳叶刀”巡飞弹锁定,5000名守军合围后日均伤亡达200-300人,医疗后送系统近乎瘫痪,三次密集反扑均被击退。这种攻防失衡背后,是西方援乌的迟滞与分歧——美国援助执行率不足50%,欧盟350亿欧元贷款仅拨付一半,乌军炮弹消耗量仅为俄军五分之一。
值得警惕的是,此战正成为冬季战局的“风向标”。俄军急于在严寒前控场,同步发动大规模空袭打击乌军工与能源设施,导致哈尔科夫州等地紧急停电;而乌军需同时应对阵地坚守、能源短缺与冬季作战的三重压力。这座战前2.6万人口的城市,如今仅剩约900人,每一栋建筑的争夺都伴随着平民生存空间的挤压。若俄军如期全面控制库皮扬斯克,将重创基辅政权东部防御,为向西推进创造战略走廊;即便乌军暂时坚守,也难改战场力量对比的演变趋势。这场局部争夺战,实则是俄乌全局博弈与国际援助格局变化的缩影,其最终归属不仅重塑东部战线,更将影响冲突未来走向与地区安全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