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不清了!海南一女子生下女儿,回家养了3个月,突然发现出院记录上,写着“分娩一活男婴”,再加上那天有2人生孩子,她怀疑是不是抱错孩子了,到医院询问医生说是打错了,改一下就好了,见女子不信,医院解释,"生产后医护人员会第一时间告知婴儿性别,没有抱错的可能性,文书上性别错误是有可能的。" 海南一位新手妈妈,最近被一件事搅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自家女儿都养到三个月了,那天收拾东西翻出出院记录,一眼扫过去,整个人都僵住了,纸上清清楚楚印着“分娩一活男婴”,就这七个字,像颗炸雷劈在她心上,把原本安安稳稳的日子炸得七零八落。 她第一反应是自己看错了,使劲揉了揉眼睛凑近了再看,“男婴”两个字还是扎眼得很,可怀里抱着的孩子,明明是软乎乎的小姑娘啊,饿了会哼哼着往怀里钻要奶吃,换尿布时会蹬着小肉腿咯咯笑,连睡着时嘴角都带着小奶膘,怎么看都和“男婴”扯不上关系。 她慌慌张张找出女儿的出生证明,红印章盖着的“女”字清清楚楚,这才稍微缓了口气,可心马上又提了起来,出生证明是对的,但出院记录是医院开的正式文件啊,这种关乎孩子身份的信息,怎么能说错就错? 更让她后背发凉的是,她突然想起生产那天的情景,当时产房外还有一位产妇,她清清楚楚听见护士跟隔壁床家属道喜,“恭喜啊,是个大胖小子!” 两个产妇同时生,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会不会……会不会抱错了?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她手里抱着孩子都觉得发颤,三个月来的点点滴滴一下子涌进脑子里。 多少个深夜起来喂奶,多少次抱着哄睡,孩子第一次笑、第一次翻身的样子,早把母女俩的感情缠得紧紧的,要是真抱错了,这三个月的疼爱算什么?怀里的孩子,难道不是自己亲生的? 她顾不上多想,赶紧拿着出院记录跑回医院问,本以为能得到个仔细的解释,可医生轻描淡写的一句“就是打错了,改过来就行”,让她从头凉到脚。 见她不相信,医院才又补了句,“孩子生下来,我们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就会告诉家属性别,肯定不会抱错,就是文书上偶尔会写错。” 可这种没头没尾的说法,怎么能让她放心?她追问“到底有没有抱错的可能”,没想到医院的态度更硬了,“我们医院的流程不会错!你要是实在不放心,就自己去做亲子鉴定,钱得你自己出。” 这话像根刺扎在她心里越想越委屈,我好好养着孩子,就因为医院写错个字,还要我自己花钱去证明孩子是我的?万一真错了,我这三个月的罪白受了不说,亲生孩子在哪都不知道! 这事传到网上,不少家长都跟着揪心,有网友说,“换我我也慌,连夜就得带娃去做鉴定!养了三个月的孩子,不是小猫小狗,一句‘手滑’就想打发,哪有这么容易?” 还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我家娃出生的时候,护士把写着孩子信息的手环,跟我手腕绑得紧紧的,想拆都拆不开,还反复念了三遍‘女宝’确认,这医院倒好,连性别这么关键的信息都能写错,真要是出了大事,谁来负责?” 其实不管是哪个家长都能懂这位妈妈的慌,这根本不是小题大做,养孩子的这三个月,她熬了多少个没整觉的夜,操了多少心,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着她的心。 突然冒出个“男婴”的记录,再加上当天有另一个男婴出生,换做谁都会往“抱错”上想,毕竟孩子是家长的命根子,关乎孩子的事,再小也不是小事。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医院的态度,一句“改一下就行”,说得好像出错的不是医疗文书,而是张随手画的草稿。 可他们忘了,出院记录上的每一个字,都关乎孩子的身份,也关乎家长对医院的信任,连性别这种最基础的信息都能错,家长怎么能不怀疑,是不是还有其他流程也有漏洞?孩子的健康记录、疫苗信息,会不会也有错? 这位妈妈要的,从来不是简单改个记录,她要的是一句踏实的话,到底是哪个环节错了?能不能让我看看监控、看看记录,证明孩子没抱错? 可医院的敷衍,反而让她的猜疑越来越重,对家长来说,孩子的身份信息比什么都金贵,那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份证明”,也是家长心里最踏实的依靠。 如果医院能多站在家长的角度想想,多一点严谨,主动把问题查清楚、把证据摆出来,这位妈妈也不至于这么恐慌。 最后也想跟大家聊聊,你们觉得,这件事里,有没有抱错孩子的可能?医院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真正让家长放心呢?



师傅
DNA验血就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