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里藏着一位“异类”——别人功成名就后享尊荣,他却在人生巅峰急流勇退;别人

史叔温情 2025-11-11 12:16:42

开国将军里藏着一位“异类”——别人功成名就后享尊荣,他却在人生巅峰急流勇退;别人拿着将军俸禄安度晚年,他却带着全家扎根田埂当农民。他就是甘祖昌,中国唯一一位主动辞掉所有官职、回乡务农的开国少将。   “您真的决定要回去当农民吗?”1957年,52岁的甘祖昌,这位很早就参加革命、走过长征路的开国少将,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带着全家人离开北京,回江西莲花县沿背村的老家务农。   老战友们都劝他:“老甘,留在北京养病不是更好吗?孩子们在北京上学条件也好啊。”甘祖昌只是笑了笑,顺手往箱子里又塞了几包菜籽。   火车慢慢向南行驶,窗外的高楼渐渐变成了稻田。这让甘祖昌想起了1949年第一次回家乡时的情景,那时候,家乡还很贫困,乡亲们吃的还是野菜粥,孩子们光着脚在泥地里玩耍。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等革命工作完成了,一定要回去改变家乡的面貌。   回到沿背村的第一天,甘祖昌就脱下了军装,换上了粗布衣服。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扛着锄头下地了。这个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了。   “将军回来种地?”村民们私下议论,“是不是就做做样子?”可是日复一日,人们总能在田埂上看到他那挺拔的身影。他的手磨出了新茧,汗水湿透了衣服,但眼神始终那么坚定。   甘祖昌很快意识到,光靠自己一个人种地,改变不了家乡的面貌。村里的田地缺水,他就带着大家去找水源。每天早上,他拄着棍子,带着干粮,和几个年轻人一起翻山越岭。山路难走,这位在战场上受过伤的老将军常常走得气喘吁吁,却从不喊累。终于,他们在山沟里找到了一处合适的水源。   修水坝需要钱,甘祖昌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这笔钱相当于他两年多的工资,当时足够在北京买一套不错的院子。村干部不敢收:“将军,这可是您全部的家底啊!”甘祖昌却说:“钱放在箱子里只会发霉,用在建设上才能发挥作用。”   水坝建成那天,清澈的水流进了干涸的稻田,全村人都围在水渠边高兴地欢呼。甘祖昌站在人群里,笑得像孩子一样开心。   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这位特殊的农民带着乡亲们建起了三座水库、四座水电站、十二条灌溉水渠。他不仅会种地,还懂工程建设。遇到技术难题时,他就写信向各地的专家请教,家里堆满了各种农业科技书籍。深夜时分,他经常戴着老花镜在煤油灯下认真研究图纸的样子。   甘祖昌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女儿想用他的名义买辆自行车,被他严肃地拒绝了:“将军的女儿就能搞特殊待遇吗?”但他对乡亲们却特别大方。谁家孩子交不起学费,他悄悄帮忙垫上;哪户人家缺粮食,他让人送去米面。 村里后来统计过,这些年来他捐出去的钱和物,按照现在的价值算,已经超过百万元了。   最让人感动的是,即使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躺在病床上的他,还在断断续续地交代着没完成的事:村东头的水渠该加固了,后山的果园该施肥了……在即将离开人世时,他要求把最后一笔工资作为党费上交,用来购买化肥支援农业生产。   如今,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进沿背村,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稻田、整齐的果园和新盖的房子,村里的老人们还在讲述着“将军农民”的故事。   在这个忙于追求名利的时代,甘祖昌的选择可能显得不太合群。但正是这样的“不合群”,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最真实、最纯粹的模样。   信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跟着总书记学党史㉞】开国将军坚持回农村当农民   文|一阳 编辑|史叔

0 阅读:0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