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孔子,你脑海里是不是温文尔雅的圣人形象?可他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直接让现代女同胞感觉到这是妥妥的歧视。你是不是也觉得孔子歧视女性? 百科明确“小人”有七种含义,先秦语境里压根不是卑鄙之徒,而是平民百姓或地位低下者和道德无关,只看身份! 再看“养”,古文里是相处的意思,而不是养活。孔子其实是说:女人和地位低的人最难相处。太亲近就没规矩,太疏远又会遭埋怨,跟你现在吐槽下属/伴侣不好的一模一样! 别杠“女子就是指女性”,这一点不回避!但关键是“与小人并列”的逻辑,不是说女性道德差。而是两者有个共同点:都是依附上位者的下位者。 《论语》里的君子小人,大多是地位差异,比如“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君子要当官施政,小人是民众,只是分工不同,压根没有道德批判。 孔子这话在当时,其实是日常吐槽,压根不算苛刻。先秦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是普遍现象:《尚书》说“喜欢女色就是荒淫”,《国语》把夏亡殷灭全怪妺喜、妲己,让女性成了亡国背锅侠 鲁迅都忍不住怼:“把败亡大罪推给女人的,都是没出息的男人!” 比起这些论调,孔子已经算温和。 韩非子才狠,直接把“同床”列为“八奸”之首,主张君王要“防备妻子”,那才叫对女性的极端警惕! 当然孔子他确实休过妻,孔鲤祭奠母亲时他坚决反对;周武王“乱臣十人”里有位女性文母,他硬是说成九人,把人排除在外。但这是时代局限。殷商时妇好还能领兵打仗,到周朝女性地位早已一落千丈,除了几位先王之妻,普通女子连名字都留不下。孔子的态度,不过是男权社会的缩影,不该让他一个人背锅。 先秦时的女性也不是全员没地位。贵族女性照样能接受系统教育,《周礼》明确记载,九嫔要教贵族女性“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从礼仪祭祀到文书纺织,啥都得学,甚至有专门的女师授课。可见当时的偏见,主要针对底层女性,上层女性照样能拥有学识和尊崇。你看,要是女性真被当成累赘,怎么会有这么完善的教育体系。 再看男尊女卑,这词也被误会惨了!它源自《易经》“天尊地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根本不是“男人高贵女人卑贱”。男尊是说男人要品格高尚让人尊敬,女卑是说女人要谦和包容让人近,‘卑’是亲近的意思,不是低下! 就像举案齐眉的梁鸿,他尊重妻子孟光,正是“男尊女卑”的本意,各司其职,互相尊重。 说到底,孔子的“难养”论,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相处困惑,和性别歧视没关系。放到现在有争议,是因为时代变了。女性早就不用依附他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和价值,自然受不了难相处的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