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六小龙”首次同台。深度求索的创始人梁文锋缺席

量子位看科技 2025-11-11 22:52:10

在今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六小龙”首次同台。深度求索的创始人梁文锋缺席,但资深研究员陈德里带来了一个极具思辨力的观点。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立场: 👉 “我是一个技术上的乐观主义者,但一个社会层面的悲观主义者。”这句话,道出了AI时代的两面性。陈德里把AI对社会的影响分为三段旅程,并为科技公司定义了三种角色:短期(3到5年)内,是AI与人类的‘蜜月期’。这时的AI仍是强大的工具,无法独立完成许多复杂任务,但能帮助人类实现“1+1>2”的创造力叠加。科技公司此时应做“科技布道者”,致力于技术普惠,让大众能低成本地接触和使用AI。中期(5到10年)则是风险显现期。AI的能力将足以取代一部分人类工作,社会开始感受到失业和结构性风险。此时,科技公司应转变为“吹哨人”,向公众预警哪些工作将被取代,唤醒社会的风险意识。而长期(10到20年)之后,社会或将迎来“秩序重塑期”。AI可能取代绝大多数工作,对现有社会秩序构成巨大挑战。此时,科技公司必须成为“人类守护者”,保障人类安全并参与社会新秩序的重塑。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这一轮AI革命与工业革命有本质区别。工业革命发明的是工具,而AI革命发明的,是另一种智能主体,它会变得比人类更聪明,最终可能将人类从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这将对社会秩序带来巨大冲击。他甚至提出:“这一轮AI革命成功的标志,就是它取代了绝大多数人类的工作。”面对这种不可逆的趋势,停下来也不现实:“总会有公司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科技公司追求利润,必然会让AI去替代人类劳动所产生的价值。尽管对长期社会影响感到悲观,但他对技术本身的发展充满信心。他指出,当前的瓶颈是所谓的“锯齿智能(Jagged Intelligence)”:AI在某些复杂任务上表现超群,却在一些简单任务上表现得出奇地糟糕。这种不完备性,是因为AI模型训练完成后参数固定,无法像人类那样在真实世界中持续学习、终身迭代。要突破这一瓶颈,AI必须具备稳定、可泛化的核心学习算法,并通过多模态学习和具身智能与真实世界建立更深的连接,让AI能够像人类一样进行终身的自主学习。他相信,未来10到20年内,这些瓶颈都能被突破。“AI革命还在上半场,甚至是上半场的早期。” 真正的变革,还远未开始。

0 阅读:0
量子位看科技

量子位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