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茨在欧盟理事会的视频会上拍了桌子,镜头里他脸涨得通红,说要联合欧洲盟友给中国的新能源产品设限! 默茨还指责中企抢了德国制造业的饭碗,可这话听着怎么都觉得不对劲 —— 德国工业现在的麻烦,真能怪到中国头上? 德国政府之前一门心思要 “弃核去煤”,下手狠到一口气关了 17 座核电站,连刚用了十年、还能稳定发电的墨尔堡燃煤电厂都炸了拆了。 当时喊着 “环保转型” 的口号多响亮,现在就有多被动。电力和天然气是工业的命根子,德国这么一折腾,能源供应直接断层,价格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涨。 制造业本来就是薄利多销的活儿,能源成本占比突然飙升,企业哪儿扛得住? 巴斯夫作为德国化工巨头,之前在路德维希港的工厂,光天然气账单就涨了数亿欧元,生产线开得越多亏得越多。 宝马的电池生产也一样,电力成本居高不下,原本计划在本土扩产的项目,算账后发现根本不划算。 这种情况下,企业往能源稳定、成本可控的地方迁,不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吗? 所以巴斯夫把部分核心生产线搬到了中国湛江,砸了 100 亿欧元建了全球最大的一体化基地;宝马干脆把电池研发中心直接建在了沈阳,还追加了 20 亿欧元投资。 可默茨不看自己家的营商环境出了问题,反倒把矛头对准中国,说中企抢饭碗,这逻辑简直离谱 —— 要是德国本土能源稳定、成本合理,企业犯得着大费周章往外迁吗? 至于说中企抢了德国制造业的饭碗,就更站不住脚了。中国新能源产品能在全球站稳脚跟,靠的是持续的技术迭代和严格的成本控制。 2023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里,中国品牌占了 60%,德国车企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还不到 15%。 不是中国企业抢饭碗,是德国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上慢了半拍。 比如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能量密度比德国本土企业高 10%-15%,成本还低 20%,德国车企自然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供应商,这是市场规律,不是谁抢谁的问题。 德国工业现在的困境,核心是自己的问题没解决好。 弃核去煤操之过急,没做好能源替代就一刀切,导致能源成本暴涨;产业转型犹豫不决,在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新兴领域投入不足,被中国、美国甩在了后面;还有劳动力短缺、官僚体系效率低,这些都是制约工业发展的老毛病。 默茨把矛头对准中国,说白了就是转移国内矛盾。德国民众对能源价格上涨、企业外迁有怨气,他不想着怎么解决能源结构、产业政策这些根本问题,反倒找个外部目标让大家发泄情绪,这种操作短期可能能拉点支持率,长期来看只会耽误解决问题的时机。 联合盟友给中国产品设限,最后只会反噬自己。2023 年德国对华新能源产品出口增长了 18%,其中汽车零部件、工业设备占了大头,要是真的搞贸易壁垒,这些出口订单就得丢,德国企业的日子只会更难过。 只有把自己的基本功练扎实了,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要是一直抱着甩锅的心态,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耽误的还是自己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