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自从今年6月中国恢复日本对中国市场水产品出口,11月5日,6吨北海道产冷冻扇贝已启程发往中国,11月10日数百公斤盐渍海参也已发往中国。目前日本方面态度很积极,还在争取更多处于禁运状态的产品恢复出口。 核污染水阴影未散,日本水产品为何能时隔两年重返中国市场? 2023 年 8 月,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中国为保障民众健康,迅速实施日本水产品进口禁令,这一举措让依赖中国市场的日本渔业遭受重创。 数据显示,中国曾是日本水产品最大出口地,连同香港市场在内占比超四成,禁令实施后,日本水产品对华出口额锐减 93%,仅北海道渔民两年间损失就超 200 亿日元。 直到今年 6 月,中方在持续国际监测和独立取样检测未见异常的前提下,才决定有条件恢复部分地区水产品进口,这既是基于科学的理性决策,更彰显了大国的开放包容。 此次率先启运的 6 吨北海道冷冻扇贝,从函馆港出发后仅 48 小时就抵达青岛港,看似顺利的通关背后,是中方构建的 "史上最严" 监管体系在保驾护航。 按照海关总署公告,福岛、东京都等 10 个高风险都县仍全面禁运,仅允许其余 37 个区域产品输华,697 家申请企业中最终只有 3 家通过注册审核。 更严格的是检测标准,放射性指标铯 - 134 与铯 - 137 总含量需低于 50Bq/kg,仅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限值的三十分之一,贝毒含量不超 0.8mg/kg,还新增了氚、锶 - 90 等核素检测项目。每批货物都必须带齐 "五证一单",包括捕捞海域经纬度、CNAS 认证检测报告和全程冷链记录,任何一项缺失都无法通关。 货物抵华后,考验并未结束。预申报、辐射仪初筛、实验室质谱法深度检测(检出限达 0.1Bq/kg),一系列流程下来至少需要 3-5 个工作日,检测合格后还要缴纳 4.5% 的 RCEP 协定关税与 9% 增值税,才能存入 - 18℃以下的备案冷库。 更让人安心的是,这些水产品销售前还需进行贝毒与核素复查,包装上会张贴 "核检测合格" 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就能了解全部检测信息,真正实现了 "源头筛查 + 口岸严检 + 售后追溯" 的全链条闭环监管。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早已明确表态,一旦发现任何风险,将立即依法采取限制措施,这份坚定立场让民众吃下定心丸。 选择扇贝作为首批解禁品类,中方也经过了科学考量。研究表明,扇贝对铯 - 137 的生物半衰期仅 3.3 天,核素富集能力远低于其他贝类,且北海道海域距离福岛排海口超 1000 公里,污染扩散风险较低。 而中国年进口冷冻扇贝达 18.7 万吨,主要依赖俄罗斯、加拿大等国,适度开放日本合规产区进口,既能丰富消费者选择,也有助于平抑市场价格波动,是兼顾安全与市场需求的双赢选择。 紧随扇贝之后,11 月 10 日数百公斤青森县盐渍海参也已发往中国,日方对此态度积极,将其视为 "重建市场信任的第一步",还在争取更多禁运产品恢复出口。 不过客观来看,此次出口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规模,6 吨扇贝不足 2022 年日本扇贝单月对华出口量的 1%,中日水产贸易短期内难以恢复至禁令前水平。消费者信心重建仍面临不小挑战,一项网民调查显示,多数人仍倾向于拒购日本水产品,要求明确标注产地信息。 而且核污染水排海是长期过程,其对海洋生态和水产品的影响需要持续监测,国际社会对日本数据透明度、长期生态影响的质疑也从未停止,这些都是中日水产贸易恢复路上的不确定因素。 中方的有条件开放,绝非放松监管,而是在安全与合作之间寻找平衡的负责任做法。既坚守了食品安全底线,又给了日本渔业弥补损失的机会,更为全球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参考范本。 那么你会愿意尝试这些经过严格检测的日本水产品吗?你认为未来中日水产贸易能恢复到以前的规模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